
古代天子诸侯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礼记·曾子问》:“祫祭於祖,则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蹕。” 孔颖达 疏:“祫,合祭祖。大祖三年一祫。谓当祫之年则祝迎高、曾、祖、禰四庙,而於大祖庙祭之。天子祫祭则迎六庙之主。今言四庙者,举诸侯言也。”《穀梁传·文公二年》:“祫祭者,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祭于大祖。” 范宁 注:“祫祭者,皆合祭诸庙。已毁未毁之主,於大祖庙中以昭穆为次序。”《汉书·韦玄成传》:“祫祭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復为昭,古之正礼也。”《东观汉记·张纯传》:“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穀成熟,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祫祭捧帛爵用近支王公》:“故命岁暮太庙祫祭。凡捧帛执爵诸执事官,皆用圣祖以下宗支诸王公将军充之。”
祫祭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中的一种重要礼仪,其核心含义是合祭群祖。以下是详细解释:
祫祭指将历代祖先的神主(牌位)集中到太庙进行合祭的仪式,强调对祖先群体的集体追崇。这种祭祀形式与禘祭(侧重昭穆顺序的祭祀)常被并称,但两者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祫祭主要面向宗庙内的全体祖先,通过合祭强化家族血缘纽带,体现“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其政治意义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巩固统治合法性。
由于先秦文献记载模糊,汉代学者对祫祭与禘祭的关系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祫祭是禘祭的扩展形式,而唐代以后逐渐形成禘、祫分祭的体系。
提示:祫祭与禘祭的具体实施细节因朝代和礼制改革存在差异,研究时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如需深入探讨,可参考《周礼》《礼记》及汉唐注疏文献。
祫祭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它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宗教仪式或宴会。这种仪式通常是为了祭祀祖先或神灵而举行的,目的是希望能获得保佑和祝福。
祫(祭)这个字由"示"部和"士"部组成。"示"表示宗教仪式,"士"表示祭祀活动。共有8个笔划。
《祫》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现代汉字简化后, 祫的繁体字为「祭」。
在古代,祫(祭)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它的旧写形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在上面是"示"字旁加上两个点,中间是"士"字,下面是两个小横,表示泥土。这种写法形象地表达了祭祀的含义。
1. 我们家每年都会举行祫祭仪式来祭祀我们的祖先。
2. 这个庙宇每天都会举办祫祭宴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
祫堂、祫宴、祫祀、祫祖、祫志、祫祝等。
祭祀、祭拜、祭奠。
邪教、迷信、不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