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至 东方曼倩 ,尤巧辞述。但谬辞詆戏,无益规补。”
"诋戏"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以轻慢、戏谑的态度进行诋毁或诽谤。它融合了"诋"的毁谤义与"戏"的嘲弄、玩笑义,强调在非严肃或不庄重的情况下出言贬损他人。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诋戏不节,或抵突人,或嘲弄人,或发人阴私。"
- 释义: 此句描述(张淹)言语轻佻无度,有时顶撞冒犯他人,有时嘲弄他人,有时揭发他人隐私。这里的"诋戏"明确指代其用戏谑、不庄重的方式(嘲弄、揭隐私)进行诋毁贬损的行为。来源:《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为人恃才使酒,多所陵忽,在直省常醉。上召见,语及北方事,超宗曰:'虏动来二十年矣,佛出亦无如之何!'以失仪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超宗怨望,谓人曰:'我今日政应为司驴。'为省司所奏,以诋戏免官,禁锢十年。"
- 释义: 谢超宗因不满被贬职,对人说"我现在只配去管驴了"("司驴"是戏谑自嘲,但实为对朝廷任命的不满和贬低)。这种行为被认定为"诋戏",即用戏谑轻慢的言辞表达怨望、诋毁朝廷的任命,因此被免官禁锢。此例清晰展现了"诋戏"如何将不满通过戏言表达,构成对权威的轻慢诋毁。来源:《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诋戏"一词精准刻画了一种特定的负面言语行为:表面披着玩笑、戏谑的外衣,实则包含着诋毁、贬损、轻慢他人的恶意。它揭示了语言可以成为包裹在嬉笑怒骂之下的攻击武器,这种行为在古代即被视为失礼、不敬且应受惩处(如谢超宗例)。其使用场景多见于对他人名誉、尊严的侵犯,或在非正式场合对严肃人事的轻率贬低。
“诋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诋戏”指通过言语或行为对他人进行嘲弄、讽刺或贬低,通常带有恶意或不公正的意图。它结合了“诋毁”(贬低)和“戏谑”(开玩笑)的双重含义,强调以戏谑方式实施攻击。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文中提到东方朔(字曼倩)擅长以巧妙言辞叙述故事,但其“谬辞诋戏”缺乏规劝和补益的作用。这说明“诋戏”在古代已用于批评带有负面效果的戏谑行为。
需区分“诋戏”与“诽戏”(后者指诽谤+戏谑,如)。两者均含贬义,但“诋戏”更侧重公开嘲弄,而“诽戏”可能隐含背后中伤。
若需进一步了解“戏”的丰富含义(如戏剧、游戏、姓氏等),可参考的详细解析。
半筹莫展棓击半信不信惭怅晨光处家出勤雏型搭伏雕棠椟匮遁志二元制发慌奉藩风月门庭干部功调宫妆管账规画瑰伟贵选毫不气馁禾秆后备军徽车嘉采溅沫叫战交作戒持静养岷下芋秘惜某些人南蛮铺面房弃本求末曲劝僧衣珊钩受姓衰序疏达私诃条国四民之天松道所在多有踏鼓台吏同路驼子尉迟恭危在旦夕违章文郎五三陷冰丸晓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