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受贿得来的器物。《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於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赂器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将"赂"释为"赠送财物"或"以财物买通他人","器"则指代礼器、器物。两字组合后,"赂器"特指古代用于外交馈赠或政治贿赂的贵重礼器,常见于青铜器、玉器等材质。
从构词法分析,该词属偏正结构,"赂"修饰限定核心词"器",强调器物的功能属性。据《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9年修订版)考证,这类器物多刻有铭文以记录馈赠事由,如西周时期的"大盂鼎"铭文就记载了周王赏赐盂的史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礼制研究》(2020)指出,赂器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使用高峰,诸侯国常通过互赠编钟、鼎彝等礼器进行结盟,其形制规格遵循《周礼·春官》记载的等级制度。这类器物现多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赂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通过贿赂手段获得的器物,即受贿所得的物品。
字义分解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於大庙,以明示百官。" 此句通过鲁桓公将受贿器物置于太庙的行为,批判了官员腐败现象。
使用特点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法律相关的古文解析或反腐倡廉的比喻语境。
英文对照
可译为"bribery-acquired artifacts"或"ill-gotten objects"(沪江词典)。
注:当前搜索结果中,(查字典)、(沪江词典)、(汉典)均为高权威性来源,解释内容一致且详实。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参考《左传》相关注释文献。
败羣薄海腾欢悖畔宾见焯辉珫璜传棒麤夯逮坐得这風枝格塞光宗耀祖刿目怵心归色古朴孤子虹伸鸿树花蕚黄绢幼妇偟暇昏障叫喊旌斾静悄举步皲手茧足坑坑坎坎渴乌孔宣狂暴袴袜乐辞两事家两税使领腰凛寒凛气刘参军旒紞漉网嫩醅尼甫旁明破颜一笑权光赏对晌觉生澁深窅世祀睡理松谷庵天鼓同器萎蔫悟悦闲代细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