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当关。极言膂力无穷。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调动我这三尺拦关臂,努起一千条歹鬭觔。”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一折:“则我这两条臂拦关扶碑,则我这两隻手可敢便直钓缺丁。”
(2).指双臂。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三折:“只消我这一对儿拦关,把那廝死狗也似拖将来。”
“拦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籍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形容双臂力大无穷
常见于元代杂剧,强调臂膀的强壮和力量。例如:
代指双臂
直接以“拦关”指代粗壮的臂膀,如《朱砂担》中“一对儿拦关”即指双手。
该词多出现在元曲等古典文学中,用于刻画武人或壮士形象。部分字典(如)将其解释为“阻挡关卡”,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例证,可能与现代误读有关。
高权威来源的“拦”字释义中,明确将“拦关”与“两臂力大无穷”关联,佐证了其古典含义的可靠性。
建议: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阅《元曲选》等古籍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拦关是一个动词,意思是阻拦、拦截,阻碍别人通过关卡或进入某个地方。拦关也可以指拦阻别人前进或过关。
拦关的部首是扌(手部),笔画数是11画。
拦关是一个古代文言文常用词汇,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军事、官制和城防制度。在古代战争中,为了防止敌人进入自己的地方,人们设置了关卡,派遣士兵拦截进入的敌人。因此,这个词汇也被引申为拦截、阻挡别人的意思。
拦关的繁体字是攔關。
在古时候,拦关的写法有时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在《康熙字典》中,拦关的写法是拌關,不过这是一种罕见的写法。
1. 士兵拦关,不让敌人通过关卡。
2. 她拦关拦得紧,没有人能越过她。
1. 拦阻
2. 拦截
3. 拦堵
4. 拦截
阻挡、拦阻、阻止、拦截
放行、通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