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d on illusions] 比喻心里想要而不能得到,只好用不实际的办法安慰自己(屠门:肉铺)
她做母亲的至少也该让孩子们到马路上去睁大了惊异的眼睛,聊且“过屠门而大嚼”。——茅盾《过年》
语出《太平御览》卷三九一引 汉 桓谭 《新论》:“人闻 长安 乐,则出门西向笑;知肉美味,则对屠门而大嚼。”后用以比喻心中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实际的办法安慰自己。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季重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瞿秋白 《乱弹·吉诃德的时代》:“我们可以想得到:是有那种‘过屠门而大嚼’的人!”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亦省作“ 过屠大嚼 ”。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然则居东南而谭富强,其犹过屠大嚼。”
“过屠门而大嚼”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及用法可总结如下:
释义
字面指经过肉铺门前空着嘴咀嚼,实际比喻对渴望却得不到的事物,通过空想来自我安慰。该成语带有贬义,强调用不切实际的方式满足心理需求。
出处
最早见于东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向西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曹植在《与吴质书》中化用为“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进一步强化了成语的意象。
用法
近义词
“过屠大嚼”(见、8),二者含义完全相通,可互换使用。
《过屠门而大嚼》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心狠手辣,毫不顾虑地行凶杀人、大肆享受的行为。形容十分凶残、残暴。
《过屠门而大嚼》的部首和笔画分别为:
- 过(辶部,7画) - 屠(尸部,8画) - 门(户部,8画) - 而(而部,6画) - 大(大部,3画) - 嚼(口部,20画)
《过屠门而大嚼》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意味着人犯错而不肯改正就是过分的行为。
该成语的繁体字为「過屠門而大嚼」。
在古代汉字中,《过屠门而大嚼》的字形稍有不同,例如:
- 过:辶部写为辵部 - 屠:尸部写作豕部 - 门:户部写作門部 - 而:写作而部的独体字 - 大:略有变形 - 嚼:写作爵部
1. 他过屠门而大嚼,引来了众人的憎恶之情。
2. 这个贪官屡罚不改,简直是过屠门而大嚼。
1. 过分(guò fēn):形容超过适度,不恰当或不合理。
2. 屠杀(tú shā):指大规模残杀和屠宰。
3. 大肆(dà sì):形容放肆、不受限制地行动。
1. 杀人如麻(shā rén rú má):形容残暴地杀人,血腥无情。
2. 狂噬(kuáng shì):形容疯狂地吞食、大口咬嚼。
1. 城门不出,凶讯先至(chéng mén bù chū, xiōng xùn xiān zhì):意思是形容对危险有预感,事先躲避。
2. 咬文嚼字(yǎo wén jiáo zì):形容过分注重文字的形式和字句而不顾实际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