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时的一种毛笔。 宋 黄庭坚 《书吴无至笔》:“﹝ 吴无至 ﹞今乃持笔刀行卖笔於市。问其居,乃在 晏丞相 园东。作无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 歙 本不出笔,盖出於 宣州 。自 唐 惟 诸葛 一姓世传其业。 治平 、 嘉祐 前有得 诸葛 笔者,率以为珍玩,云一枝可敌它笔数枝。 熙寧 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
“无心散卓”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该词原指宋代的一种毛笔,由制笔名家吴无至、诸葛氏等人创制。其特点为“无心”(无笔柱)且笔毫散立,以单一或两种兽毫参差扎成,具备尖、齐、圆、健四德。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心思散乱、不专注”。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更可能是现代误传。建议以“宋代毛笔”为权威释义,成语用法需谨慎考据。
《无心散卓》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事情漫不经心、不在意的态度。它表示某人对于已经安排好的事情毫不在意,随意拆散、乱放,不加以整理或注意。
《无心散卓》的偏旁部首是“心”,它有5个笔画。
《无心散卓》最早出现在宋朝的《金石录》,后来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无心散卓》的繁体字为「無心散桌」。
在古时候,无心散卓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整体意思和现代保持一致。
他对自己的工作无心散卓,整个办公桌都乱成一团。
无心、散乱、卓越
漫不经心、不在乎、不整齐
专心致志、细心整理、有条不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