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图文的石头。古代迷信,以其为祥瑞。《宋书·五行志二》:“ 魏 世 张掖 石瑞,虽是 晋 氏之符命,而於 魏 为妖…… 刘歆 以为金石同类,石图发非常之文,此不从革之异也。” 唐 王勃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诗:“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魏 晋 间 张掖 出石图,则类乎河图之出矣。”
石图在汉语词典中有两层核心含义,均与石刻或岩石的图文形态相关:
指刻在石头上的图画、文字或符号,多用于记载历史事件、颂扬功德或传递文化信息。此类石刻常见于碑碣、摩崖、石经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与艺术价值。
例证:
东汉《熹平石经》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刻,将《周易》《尚书》等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统一了经学文本,避免传抄讹误。其残片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是研究汉代书法与经学的关键实物(参考《汉语大词典》“石图”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指自然界中岩石因矿物成分、地质作用形成的特殊纹路或图像,如山水纹、云纹等。这类纹理常被文人视为天然艺术,用于观赏或作为绘画灵感来源。
例证:
宋代画家米芾在《画史》中记载,其创作山水画时曾借鉴灵璧石的天然皴纹,称“石图天成,皴法自具”。此类纹理在太湖石、英石等观赏石中尤为突出,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交融(参考《中国画学术语辞典》“石纹”条,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石图”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石图”指带有天然或人工图文的石头,古代常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拼音为shí tú,注音为ㄕˊ ㄊㄨˊ。
朝代 | 文献案例 | 来源 |
---|---|---|
魏晋 | 张掖石瑞事件 | 《宋书·五行志》 |
唐代 | 王勃诗句“石图分帝宇” |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 |
宋代 | 龚鼎臣《东原录》相关记载 |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典》等权威古籍工具书。
拔锅卷席白鹤峯坌勃璧连伯牙絃侧陋城市化漼弛大锣大器遁剑浮没抚然櫜弓戢矢膏油诡祠含糲画坛回响驾部将摄詃略解谜径趣夸娥氏了理丽轨凌波锣鼓经满腹诗书妙指鸣管纳布泥溺培养基迁墓清明节鹊陵礐石入土为安噬齐寿比南山蜀彩岁破酥润胎仙天灸甜俗甜物跳踉挑取条脩叶贯体外受精退隐瓦陇袜桶危峤维新飨辞岘山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