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损的意思、谦损的详细解释
谦损的解释
谦让;谦退。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有勋德於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新唐书·田神功传》:“始,尝倨骄自如,见 光弼 待官属钧礼,乃折节谦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元佐 等尚幼,欲其知谦损之道,卿勿多辞!”
词语分解
- 谦的解释 谦 (謙) ā 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谦下。谦让。谦冲(谦虚)。谦和。谦卑。谦厚。谦逊。谦恭。谦虚。谦受益。 满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损的解释 损 (損) ǔ 减少:损失。损耗。损益。增损。亏损。损兵折将。 使失去原来的使用效能:损坏。破损。易损。 使蒙受害处:损害。满招损,谦受益。 用刻薄的话挖苦人:损人。 刻薄,毒辣:这话太损了。 益增
专业解析
“谦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谦虚退让,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或姿态,不自满、不自夸。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谦逊美德和自我克制的修养。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谦: 指谦虚、谦逊,不自高自大。
- 损: 指减损、降低、贬抑。在此语境下,非指损害他人,而是指主动地减损自身的骄矜、自满之气,降低自己的姿态。
- 合义: “谦损”即因谦虚而主动降低自己,表现出退让、不自满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行为,要求个体在言行上克制自我,不张扬,甘居人后或低位。
二、字源与构成
- 谦: 形声字,从言,兼声。本义与言语相关,指言语谨慎、恭敬、不自夸。
- 损: 形声字,从手,员声。本义为减少、损失。引申为贬抑、克制。
- 构词法: “谦损”属于并列式复合词,“谦”与“损”在意义上相辅相成,“谦”是内在态度,“损”是外在表现或行为结果,共同表达谦虚自抑的内涵。
三、典籍与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 对“谦损”的解释通常包含“谦虚退让”、“谦逊自抑”之意。例如:“谓谦逊退让,不自满。” 该词典是收录现代汉语词汇最全的大型工具书之一,其释义具有权威性。
- 古代典籍用例:
- 程颐《周易程氏传》解“谦”卦: “有其德而不居谓之谦…君子以谦损之道…” 这里明确将“谦损”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和处世之道提出,强调君子应持守谦逊自抑的态度 。
- 朱熹《朱子语类》: 在讨论个人修养时也常提及类似“谦损”的精神,强调克制私欲、虚怀若谷的重要性 。这些经典文献奠定了“谦损”在儒家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地位。
四、现代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
在现代汉语中,“谦损”一词的使用频率不如“谦虚”、“谦逊”高,显得更为书面化和文雅。但其含义依然清晰:
- 形容态度: 指一种非常谦卑、低调、不张扬的态度。例如:“他为人一向谦损,从不居功自傲。”
- 描述行为: 指主动退让、降低自己身份或利益的行为。例如:“在荣誉面前,他选择了谦损,把机会让给了年轻人。”
- 核心价值: 体现了克己、礼让、不争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谦损”是一个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意指因内心谦虚而主动在言行上降低自己、退让不争。它源自儒家等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强调克制自我、虚怀若谷的美德。虽然现代使用不如“谦虚”普遍,但在表达更深层次的谦抑自守态度时,仍是一个精准有力的词汇。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思想渊源则可追溯至《周易》及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的阐述。
网络扩展解释
“谦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谦让、谦退,强调为人处世时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释义
- 谦:指虚心、不自高自大,如“谦卑”“谦逊”;
- 损:此处取“减少、克制”之意,而非“损害”,即主动收敛锋芒。
两字结合,意为通过自我约束展现谦逊之德。
2.文献与用法
- 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该词,如《潜夫论·遏利》提到“有勋德於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指有功绩却谦退的人更受尊崇;
- 《新唐书》记载田神功“折节谦损”,描述其收敛傲气、转为谦逊的行为。
3.应用场景
- 社交场合:避免自夸,尊重他人;
- 学习态度:虚心求教,不因成就自满;
- 品德修养:被视为传统美德,与“满招损,谦受益”的哲理呼应。
4.注意区分
- 现代语境中,“损”多表“损害”,但在“谦损”中特指“自我克制”,需结合语境理解。
总结来看,“谦损”倡导的是一种内敛而积极的处世态度,既有历史渊源,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品德要求。
别人正在浏览...
凹心砚白粮本数比肩连袂冰厅侈目敕撰愁绝悼栗吊钱儿发墨肥脯風通道會奋末负板袴改过从善感慨激昂乖离惯犯咕咕孤女衡尺华甸圜府欢燕疆塞金藏云精严金邻救疾均产临渊羡鱼笼樊龙山落帽风炉穗梅花仙目巧挠弱女身钳卢峭厉胠翼攘为己有丧沮生隙守母受制舒心俗论天理良心体查同产子頽发退气五经库无千无万霞屿寺邪不敌正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