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表示问候的简札书启之类。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使至,奉十一月十二日示问,欣慰殊深。”
"示问"在现代汉语中并非高频词汇,其核心含义是表示疑问或询问。该词由"示"(展现、表达)和"问"(疑问、询问)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展现疑问"或"表达询问"。其具体释义及用法如下:
表示疑问
指通过语言、文字或行为向他人提出疑问或寻求解答。例如:"他示问于师长,以求解惑。"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示"与"问"的分别释义及复合词构词逻辑。
提出询问
强调主动发起询问的行为,常见于书面语或正式语境。例如:"学者示问古籍中晦涩之处。"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示"字条下"表示"义项与"问"字条结合用例。
该词在古籍中偶见使用,多用于表达谦恭的请教:
"弟子示问于夫子,敢请其义。"
(学生向老师提问,冒昧请求解释含义。)
来源参考:《礼记·学记》中"善问者如攻坚木"的引申语境(转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
"示问"在现代汉语中已属罕见,日常表达通常用"提问""询问""请教"等替代。其存留多见于仿古文体或特定学术论述中,用以体现庄重或委婉的语气。
综合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近义词对比条目。
"示问"是一个文言色彩浓厚的复合动词,本质是表达疑问或主动询问。虽在现代语言中渐被替代,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或特定书面表达时仍需理解其义,以准确把握文本内涵。
“示问”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示问(shì wèn):指表示问候的简短书信或信函。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答魏博田仆射书》:“使至,奉十一月十二日示问,欣慰殊深。” 这里的“示问”指对方寄来的问候信件。古代常用于文人书信往来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文献或仿古语境。
由于语言演变,“示问”一词逐渐被“问候信”“短笺”等更通俗的表达取代,但在研究古籍或文学创作时仍可能遇到。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韩愈文集或唐代书信文献。
骜很鳌阙百尺楼抱琵琶悖理迸沫逼从侧影钗股篆车牀次长祖丹旗冻疮多早晚港警媾接固垒骇窜海粉诃诮坏醋晃曳弧辰恢夷椒椒界限谨秘进土九华云夸白癞猴子老况劳主乐用臁胫骨蠡结旅路马驮子毛猪耦俱倾玷人面软叽叽散木不材涩讷山驴王摄检升化史案视爲畏途双弓黍炊朔风跳追推恩吴分巫术闲暇时间洗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