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驮在骡背上的轿子。《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 卢梦仙 离了家乡,一路骡轿,直至京师。” 明 史可法 《与夫人书》:“如太爷要回 南京 来,可雇大轿一乘,骡轿三乘,长骡几头,令他带家丁护来。” 徐珂 《清稗类钞·舟车·骡轿》:“骡轿,形如箱,长四尺弱,阔一尺强,高三尺弱,以二长槓架於前后二骡之背。槓上置轿,颇宽大,可坐卧其中,并略载行李。”
骡轿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结合了骡子的驮运功能和轿子的乘坐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骡轿是由两头骡子前后驮载的轿厢,形似长方形箱子,尺寸约为长四尺(约1.3米)、宽一尺(约0.3米)、高三尺(约1米)。轿厢通过两根长木杠架设在骡背上,内部空间较宽敞,可坐卧并携带少量行李。
主要用于长途旅行或崎岖山路,明清文献中常见记载。例如:
在成语用法中,骡轿被引申为比喻地位低下或受人欺压的处境,但这种比喻义相对少见,更多出现在特定语境中。
对比项 | 骡轿 | 人力轿 |
---|---|---|
动力来源 | 骡子驮运 | 轿夫肩扛 |
适用地形 | 山地、长途 | 短途平坦路面 |
载重能力 | 可载人兼行李 | 仅限乘员 |
行进速度 | 日均30-40公里(骡队速度) | 约每小时4-5公里 |
如需查看具体文献原文,可参考《石点头》、史可法家书等历史资料。
《骡轿》是由骡和轿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用来形容一种古代阶级特权的交通工具。骡轿通常由一辆由骡子拖着的轿子组成,用来搭载贵族或官员。它是一种庄重、高贵的载具。
根据《康熙字典》的拆分规则,骡的部首是马,轿的部首是车。骡的笔画数目为14画,轿的笔画数目为10画。
骡轿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了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时所使用的骡轿。自古以来,骡轿被用来象征统治者的权威和贵族的身份地位。在古代,只有高官显贵才能乘坐骡轿。
骡轿的繁体字为騾轎,其中骡的繁体为騾,轿的繁体为轎。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骡的古代写法为騾,轿的古代写法为轎。
1.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以乘坐骡轿。
2. 他妻子被请上了骡轿,以示对她的尊重。
骡车、轿子、骡马、骡子、轿车
轿子、轿子
骑驴、步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