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价。《汉书·昭帝纪》:“夫穀贱伤农,今三辅、太常穀减贱,其令以叔粟当今年赋。”
“减贱”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不同语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基本含义
由“减”(减少、降低)和“贱”(价格低、卑下)组合而成,字面意思为“价格降低”,常见于古代经济政策描述。例如《汉书·昭帝纪》中记载:“夫穀贱伤农,今三辅、太常穀减贱,其令以叔粟当今年赋”,指因粮食价格过低(谷贱伤农),朝廷调整赋税政策以应对。
语境延伸
在历史文献中,“减贱”多用于描述物价(尤其是粮食)下跌的情况,反映古代政府对民生经济的干预措施。
部分现代辞书(如)将其归类为成语,解释为“降低自身身价或品位,失去尊严”,但这种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对字面义的引申。需注意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
建议在学术或古文阅读中优先采用历史文献中的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书》原文或权威汉语言工具书。
减贱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有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减”和“贱”。
部首:减字的部首是刀,贱字的部首是贝。
笔画:减字有五个笔画,贱字有六个笔画。
来源:《减贱》一词来源于《战国策·燕策一》。在战国时期,燕国的国君想要增强自己的国力,就派人到齐国观察他们的政治制度,结果回来告诉他:“国君可减期贱之辈。”意思是国君可以减少贱民的地位。后来,《战国策》一书中描写了这个故事,并将减贱这个词固定下来。
繁体:减贱的繁体字是減賤。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时候减贱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减字的古字形为“剪”,贱字的古字形为“僭”。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例句:他因犯了错误,减贱了自己的形象。
组词:减缓、减轻、贱民、贱价
近义词:降低、贬低
反义词:提高、尊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