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毫厘。形容极微小。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金虎知难动,毛釐亦耻言。” 宋 曾巩 《哭尹师鲁》诗:“文章气节盖当世,尚在功德如毛釐。”一本作“ 豪氂 ”。
“毛厘”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máo lí,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毛厘”指极微小的单位,比喻事物之间的差距或差异极其细微,常用于形容品质、能力等方面的微小差别。该词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毛发之寸,细于蚕之吐丝”,原指比蚕丝更细小的单位,后引申为微小差距的象征。
词源背景
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韩非子》,后见于唐代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金虎知难动,毛釐亦耻言”,以及宋代曾巩《哭尹师鲁》诗:“文章气节盖当世,尚在功德如毛釐”。
(注:部分文献中“毛厘”也写作“豪氂”,二者含义相通。)
应用场景
多用于强调事物间难以察觉的差异,例如:
主要参考沪江在线词典(高权威性)及《韩非子》相关释义(中等权威性),低权威性网页内容作为辅助印证。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处,可通过上述来源进一步查阅。
《毛厘》是一个成语,意为极微小的事物或数量。
《毛厘》的拆分部首是毛和厂,共计5画。
《毛厘》的来源于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离婴上》篇。其中,“毛以离蔽”用来形容极微小的事物,而“厘邃其至”则用来形容极微小的数量。
《毛厘》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毛釐」。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而《毛厘》古时的汉字写法为「毛厘」。
1. 他对细节非常看重,毛厘不可放过。
2.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任何一个毛厘的优势都非常重要。
毛骨悚然、厘金寸土、毛遂自荐、厘清关系
丝丝入扣、分毫不差、寸步不让
大量、广泛、浩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