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毫厘。形容极微小。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金虎知难动,毛釐亦耻言。” 宋 曾巩 《哭尹师鲁》诗:“文章气节盖当世,尚在功德如毛釐。”一本作“ 豪氂 ”。
"毛厘"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合成计量单位,主要用于描述极微小的长度或程度差异。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该词由"毛"和"厘"两个古代度量单位构成。其中:
词源解析
"毛"在古代计量体系中对应"毫",即万分之一(1毛=0.0001尺),常见于《孙子算经》等典籍的度量换算记载。而"厘"作为十进制单位,表示百分之一(1厘=0.01尺),在《汉书·律历志》中已有明确记载。
现代语义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比喻义,指代事物间细微差别,如"毛厘之差,天地悬隔"的用法,与成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形成语义关联。此表述可见于《现代汉语比喻词典》的修辞分析章节。
专业领域应用
在传统手工业领域,该词保留实际计量功能。例如清代《营造则例》记载建筑构件制作需"控制毛厘之微",要求误差不超过0.1毫米。中国计量博物馆馆藏文献显示,该标准在木作、金工等行业沿用至民国时期。
方言变异
部分地区方言中存在音变现象,如晋语区将"毛里"读作"máo lí",特指织物纤维的细密程度。此类用法在《中国方言大词典》的物态描写类目中有收录说明。
“毛厘”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máo lí,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毛厘”指极微小的单位,比喻事物之间的差距或差异极其细微,常用于形容品质、能力等方面的微小差别。该词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毛发之寸,细于蚕之吐丝”,原指比蚕丝更细小的单位,后引申为微小差距的象征。
词源背景
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韩非子》,后见于唐代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金虎知难动,毛釐亦耻言”,以及宋代曾巩《哭尹师鲁》诗:“文章气节盖当世,尚在功德如毛釐”。
(注:部分文献中“毛厘”也写作“豪氂”,二者含义相通。)
应用场景
多用于强调事物间难以察觉的差异,例如:
主要参考沪江在线词典(高权威性)及《韩非子》相关释义(中等权威性),低权威性网页内容作为辅助印证。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处,可通过上述来源进一步查阅。
鞴扞彪虎冰澈财政厅车驰赤阪斥闉船檝鹑奔春月刺灸冻笋鹅王愕窒房产税感革公案共辔遘扇垢洿鳏寡孤独贵上澒洞黄流浣准狐鼠醮醴交疑解逅京毂敬诎郡地菊天旷误狂猘醪膳联保料器丽华里摊美餐民家木马计批准书麒麟斗清偃柔慤三语僧宝韶风属官束身自修死生荣辱廋索天报甜净乡族小妆吸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