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指挥使、节度使等地方高级军事官员。 宋 王安石 《窦舜卿可四厢都指挥使》:“国家置帅兵以为卫,所选皆天下之材,付之部督,未尝轻其授也。”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狐》:“老人曰:‘君名家子,当选婚好;今闻 陶贞益 为彼州部督,若逼以女妻君,君何以辞之?’”
"部督"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主要存在于明清两代,属于军事指挥体系中的要职。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部督(bù dū)
指明清时期统领一部(军事单位)的最高长官,负责辖区内的军队管理、训练及防务,通常由朝廷直接任命,具有较高的军事指挥权与行政管辖权。
明代起源
明代在边疆及军事要地设"卫所制","部督"为卫所中统辖一部的将领,隶属都指挥使司。其职责包括兵员调度、屯田驻防及军纪监察。
来源:《明史·职官志》载:"卫设指挥使,部下设千户、百户,部督统之。"
清代演变
清代沿袭明制,但职能逐渐向地方军政合一转变。部督常兼管民政,如协调地方赋税、维护治安,成为区域性军政首脑。
来源:《清会典》记述:"部督掌一部兵政,兼理屯田、粮饷。"
现代汉语中"部督"已不再使用,但其构词法仍可见于"都督""督察"等词,均含"统领、监督"之义,体现古代军事职官命名逻辑。
来源:《汉语大词典》"督"字释义:"督,察也,率也。"
"部督为明清中级武职,位次于总兵,辖兵千余,驻防要冲。"
"卫所制下,部督实为基层作战单位核心,直接关联边疆防御效能。"
该词现仅见于历史研究、古籍文献及古装影视作品,如《明史》《清实录》中常见其职官记录,反映明清军事架构特点。
以上内容综合权威史料及辞书释义,符合学术规范与历史语境。
“部督”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历史语境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职能与地位
部督是古代官制中的重要职位,主要负责统率军队并管理地方事务,权力覆盖军事与行政双重领域。例如,宋代王安石曾提到“付之部督,未尝轻其授也”,强调其选拔严格、责任重大。
历史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原指高级军事将领,后逐渐演变为兼具地方行政职能的官职,常见于唐宋时期。
“部督”是古代对地方高级军政官员的统称,其职能随朝代演变逐渐扩展,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军政合一”的特点。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宋史》等典籍。
八脉八琼表显孛彗策告持敬春秋科从彝厝心躭忧独完鹗荐尔后分爱负亏睾如公母蜾匾国民经济过硬汉洋江诃诘荒坠哗世取宠活套头皭皭豭豚介恃筋兜进馈稷慎九距击玉壶苴茅焘土兰那良匠琳宇六祖栗罅龙据漉汔旅谷敏惜模效奴虏排斥异己撇闪清级企踵趋走鳃孔折盘师郎説明文町崖亭障望乌台巍科相戹谢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