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罔象 ”。
罔像(wǎng xià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与文学意蕴的古典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析:
指虚幻无定形、难以捉摸的状态。此义源于道家思想,用以描述超越具象的抽象存在。
文献例证:
《庄子·天地》以寓言形式提出:“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乃使罔象求之而得。” 此处“罔象”即“罔像”,喻指无思无虑、空灵虚静之心境,方能体悟“道”的真谛(书证网《庄子·天地》原文及释义:https://ctext.org/zhuangzi/eng/tiandi)。
通“魍魉”,指传说中的山川精怪,多形容模糊不清的鬼魅形象。
文献例证:
东晋王嘉《拾遗记》载:“禹铸九鼎,使工师以魍魉写形,冀以御凶。” 其中“魍魉”即由“罔像”演化而来,象征混沌不明的邪祟(书证网《拾遗记》卷二引文: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89052)。
在道家语境中,“罔像”常与“象罔”通用,表“无相无念”的悟道境界。
文献例证:
《庄子》成玄英疏解“象罔”云:“离形去智,与虚空合体,谓之象罔。” 此解可溯及“罔像”的哲学内核(书证网《庄子集释》疏证: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17295)。
综合释义:
“罔像”兼具“虚无之态”与“精怪之名”双重含义,其核心均指向“无形无质”的特质。在哲学层面,它承载道家对超验本体的隐喻;在民俗层面,则演化为对不可名状之物的想象。这一词汇的演变深刻体现了汉语中抽象概念与具象神话的交融。
参考资料:
“罔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罔像”是“罔象”的异体写法,两者通用。
传说中的水怪
据《国语·鲁语下》《庄子·达生》等记载,“罔象”是古代传说中的水怪(或木石之怪),形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可能食人,又称“沐肿”。
水流盛大的状态
部分文献中,“罔象”形容水流宏大的样貌。
虚无或忘我之境
“罔像/罔象”一词融合了神话、自然现象与哲学概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国语》《庄子》等古籍。
暴弃册玺尘化醇酿东掖凡才反戈斐亹封妻荫子荴蔬服席港口吞吐能力箇里羹献革修共害诟訿憾惜荷赖横行宏赡洪休擐甲执兵价藩较箸金鳌玉栋急响开勾刻薄寡恩腊人连偶例假陵季米老鼠明制密学能政鸟禽腻子批红剖决抢窝敲铿绮媚倾辀日相三品三献筛锣擂鼓射击场参商矢誓诗说四大皆空松水之鱼王人文藻午达五桀闲口説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