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五加 ”。
五茄(wǔ jiā)是汉语中对伞形五加科植物五加的别称,其名称源于其掌状复叶常由五片小叶构成的特征。以下是该词的详细释义与考据:
植物学定义
指五加科五加属(Acanthopanax)的落叶灌木,多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其茎具细刺,掌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5片(偶见3-4片),边缘有锯齿,伞形花序顶生,果实为紫黑色浆果。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54卷(科学出版社,1978年)。
药用价值
根皮入药称“五加皮”,性温味辛,归肝、肾经,传统医学认为其具有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痿软等症。
来源:《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五”的由来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五加》载:“五加,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指出其名称源于叶片形态特征。
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1596年刻本)。
“茄”的假借义
“茄”在此为“加”的通假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茄,古音读如‘加’,故五加亦作五茄”,说明古代文献中因音近而假借。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经韵楼刻本)。
《神农本草经》(东汉)
列五加皮为上品,称其“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
来源:《神农本草经辑注》(马继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名医别录》(魏晋)
补充其“疗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
来源: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尚志钧辑校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
现代药理学证实五加皮含紫丁香苷、异秦皮啶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增强免疫调节功能,其提取物被用于风湿性疾病辅助治疗。
来源:《中药大辞典》(第二版,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关于“五茄”的词义解释,综合多来源信息,存在两种主要释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傲睨一世伯彊藏头露尾超拜程老出兑出客存心不良麤知大科道傍李迭燮顿刻顿逊独自个法将方弘饭团凤色刚耿膈臆关张鬼箭规脱裹夹孤雁阂窒鸿溶红妆素裹黄芦木慧眼烤肉课调款望愧色浪说厘卡铃杵落保门资啪搭屏去棋肆三匡栏善衣绍祚煞有身先朝露使乖弄巧棠木舫陶朱公剔抽秃揣头水船亡卒县断纤惰乡亲小经消落峡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