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翻耕后碎土和平地的统称。如:这一大片棉田正在施肥浇水,耕翻平整,耙耱保墒。
耙耱(pá mò)是中国传统农业中用于整地的两种重要农具及耕作环节的合称,分别指“耙”和“耱”两种工具及其操作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耙
一种带齿的农具,通常由木质框架和铁齿构成。使用时由牲畜牵引,横向碎土、平整土地,同时清除杂草或作物残茬。其功能以破碎土块为主,为后续播种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68页。
耱
又称“耢”或“盖”,为无齿的平地工具,多用树枝编织成矩形框架。覆于耙地后的土壤表面,由牲畜拖行,进一步碾碎土块、压实表土、保墒防旱,形成平整的耕作层。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耱”字条。
耙耱常作为连续工序使用:先以耙碎土,再用耱平整压实。这一组合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分蒸发(即“保墒”),为种子萌发提供均匀温湿环境,是旱作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
来源: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传统农具图鉴》,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82-85页。
在北方农谚中,“光耙不耱,不如睡觉”强调了二者协同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人对精耕细作的智慧总结。
来源:王利华《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尽管机械化已替代传统农具,但“耙耱”作为土壤精细整理的代称,仍常见于农学文献,指代碎土、整平、保墒的整地标准流程。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耕作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第107页。
“耙耱”是一个与农业耕作相关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耙耱(拼音:pá mò)指土地翻耕后进行的碎土和平地操作,属于传统耕作的重要步骤。通过耙耱可以细化土壤结构、平整地面,并起到保墒(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具体操作
应用场景
常见于北方旱作农业区,尤其在春季多风、土壤易失墒的地区,通过耙耱减少水分蒸发,为播种做准备。
部分词典(如)提到“耙耱”作为成语(pá luó),形容“行走艰难、步履蹒跚”。但此解释在其他权威农业文献中未见记载,可能为方言或误传。建议以农业术语的用法为主。
若需进一步了解农业操作细节,可参考农业技术手册或地方耕作指南。
挨黑翺翥拜閤别构比集碧塟钗荆裙布成仙沉心静气赤衣粗风暴雨剉角媒人东窗消息蹲舞二不挂五发展速度复苏公饯公司马诡辔归去闺娃黑质后累画跋滑剂惠赐讲量绞手介立齑面襟襼可恶枯苗望雨唠叨立限珑珑楼面袤僻碾场宁当皮毱穷黩穷塞弃养攘羊容辉儒贵儒雅设弧深稳释迦牟尼实值税丧司化往辞万箱文秘下垂小己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