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渠匽 ”。拦水或巩固堤防的建筑物。《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赢絀,府然若渠匽櫽栝之於己也。” 杨倞 注:“渠匽,所以制水。”《新唐书·百官志三》:“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掌川泽、津梁、渠堰、陂地之政。” 马烽 《三年早知道》:“过了 红豆庄 只见前边出现了一条新修的大水渠,远远看见渠堰旁有三四个人,忙忙碌碌不知在干什么。”
渠堰是汉语中表示水利设施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人工修建的引水渠道及挡水堤坝,主要用于农业灌溉、防洪或蓄水。以下从词典释义、结构解析与权威参考角度详细说明:
渠
指人工开凿的水道,用于引导水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人工开凿的水道:水~|沟~|红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堰
指挡水的低坝,用于抬高水位或蓄水。《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挡水的低坝:堤~|都江~。”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
渠堰(复合词)
二者结合后,泛指兼具引水与蓄水功能的水利工程系统,常见于农田灌溉体系。例如《中国水利史》中记载:“古代渠堰之设,以分江河之势,溉田万顷。”
来源:周魁一. 中国水利史[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典型案例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其鱼嘴分水堤(堰)与宝瓶口引水渠(渠)协同运作,兼具灌溉与防洪作用。
来源:司马迁. 史记·河渠书(中华书局点校本)[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渠堰”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沟洫志》:“穿渠引渭,起长安至华阴,溉田万顷。”后演变为水利工程的统称。《辞源》释其本义为“水渠和堤堰”,强调工程的双重属性。
来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三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在当代语境中,“渠堰”仍用于描述传统灌溉系统(如陕西泾惠渠、四川东风堰),亦延伸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水利部规范文件《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 50288-2018)明确将“渠系建筑物(含堰、闸)”纳入工程设计范畴。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8.
渠堰作为水利术语,本质是通过渠道引水与堰坝蓄水相结合的水利设施,其释义需结合工程功能与历史语境,方符合学术规范。
“渠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渠堰”指拦水或巩固堤防的水利建筑物,由“渠”(人工开凿的水道)和“堰”(挡水低坝)组合而成。主要用于调节水流、防洪灌溉,例如《新唐书》提到唐代设有专门管理“渠堰”的官职。
现代语境中,“渠堰”仍指实际水利工程,如沣惠渠堰(西安灌溉工程)。部分方言或文学作品中可能引申为“稳定的环境”,但此用法较少见且缺乏权威文献支持。
需注意与成语“渠成水到”(比喻条件成熟自然成功)区分,两者含义无直接关联。
暗藏杀机不良不羡彩带采香迳策辔扯掳道根叨念独善其身烦富方术士分散染料腹尺瓜蒂鹳鹅鼓令行步如飞哼气涸辙之鲋哗鬨降服镜箱君王课治昆孙联欢料峭邻壁俚谣梅梢拿准泥瓦匠浓抹鸥鸟忘机否往泰来倩浰帬帽羣牧壤室桡袭馺莎沙礁烧指审博生华屎屁直流施授使智使勇死将桃腮柳眼田谷腆然通堙徒马歪理橡艾响像衔沙填海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