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周 都城 镐京 与 东周 都城 洛邑 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 孔颖达 疏:“《车攻序》云‘復会诸侯於东都’,谓王城也。 周 以 镐京 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 洛邑 。”后因沿以称 长安 和 洛阳 。 长安 为 西汉 都城, 镐京 在其西南; 洛阳 为 东汉 都城,即 东周 的 洛邑 。《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芥。” 吕延济 注:“二都, 洛阳 长安 也。”
(2).两个都邑。《文选·张协<七命>》:“形震 薛烛 ,光骇 风胡 ;价兼三乡,声贵二都。” 李善 注引《越绝书》:“ 勾践 示 薛烛 纯钧,曰:‘客有买之者,有市之乡二,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可乎?’”
“二都”是汉语中的历史地理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西周都城镐京(今西安西南)与东周都城洛邑(今洛阳)的合称。这一用法源于《诗经》孔颖达疏注,后延伸指代长安(西汉都城)与洛阳(东汉都城)。例如《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中“举二都如拾遗芥”,即指洛阳与长安。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二都”可表示某一时期或地域内并列的两个核心城市。例如《文选·张协<七命>》提到“声贵二都”,即以“二都”代指具有特殊地位的两个都邑。
“两都”常指同一朝代或不同时期的两个都城(如汉代长安与洛阳、明代北京与南京),而“二都”更侧重西周至东汉的特定历史背景。此外,“贰都”则为陪都之意,属另一概念。
“二都”的核心含义聚焦于周汉时期都城体系,兼具专指性与扩展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