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称科举乡试中以五经中式的特优者。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元》:“ 康熙 乙酉科, 长洲 蒋学海 以五经中式。是科进呈题名録, 蒋 列於解元之前,称五经解元。前此无有也。”
“五经解元”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特定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在科举乡试中,因精通《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且成绩特别优异被选拔的考生。这一称号首次出现于康熙年间的乡试,用于表彰以五经应试表现突出的考生。
二、构成解析
三、历史实例 据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康熙乙酉科(1705年)考生蒋学海因以五经应试成绩优异,在题名录中被列于解元之前,成为首位“五经解元”。
四、意义与特殊性 该称号反映了清代科举对通晓多经学者的重视,属于科举制度中的特殊荣誉,并非固定常设头衔,仅在考生表现特别突出时授予。
《五经解元》是一个词语,它指的是解读五经的精华;亦可以泛指解读古代经典著作的集合。五经是指儒家经典的五部书籍,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五经解元》的拆分部首为“曰”和“心”,部首“曰”表示语言,部首“心”表示心思。它的笔画数为23。
《五经解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学,这是儒家士人解读经典著作的一种方法。由于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这些经书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五经解元》的繁体为「五經解元」。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五经解元》可以根据古代的写法拆分为「五經解元」,其中「經」的写法为「糸」和「貝」的组合,而「解」的写法为「角」和「解」的组合,「元」则保持不变。
1. 学习《五经解元》有助于理解儒家经典。
2. 他专注于研读《五经解元》以深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1. 《诗经》解元
2. 《尚书》解元
3. 《礼记》解元
4. 《周易》解元
5. 《春秋》解元
1. 五经释义
2. 经学精义
3. 经典解读
1. 盲目理解
2. 误读误解
3. 不解之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