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满砾石的荒漠。《魏书·太祖纪二》:“﹝ 天赐 三年八月﹞丙辰,西登 武要 北原,观 九十九泉 ,造石亭,遂之石漠。”
石漠是汉语地理学术语,指地表植被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的极端土地退化现象。该概念包含三个核心特征:(1)岩石裸露度超过70%,(2)土壤层厚度不足10厘米,(3)生态系统丧失自我修复能力。
从成因角度分析,石漠化包含自然与人为双重驱动机制。喀斯特地区因岩溶作用导致土层浅薄,叠加陡坡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干扰后,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岩石裸露过程。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标准》(GB/T 41130-2021)将其分为潜在、轻度、中度、重度四个等级。
主要分布区域集中于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区,我国西南八省(贵州、云南、广西等)石漠化面积达10.1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同类地貌的25%。这种现象导致"土壤流失-植被消亡-岩石裸露"的恶性循环,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十大生态灾难之一。
在学术界定方面,《生态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13)强调其与沙漠化的本质区别:前者发生于湿润气候区,以岩溶基质的不可逆破坏为特征;后者多出现在干旱区,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当前治理主要采取封山育林、坡改梯工程、特色经果林培育等生态修复措施。
(参考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地理大百科》、《岩溶学辞典》、《生态学名词》审定版)
石漠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其核心特征为地表被巨砾或裸露基岩覆盖,缺乏土壤和植被。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石漠指地表几乎无沉积物覆盖,主要由巨砾、基岩或薄层岩石碎屑组成的荒漠地区。其典型特征包括:
主要分布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需注意与石漠化概念区分:
最早见于《魏书·太祖纪二》:"遂之石漠",说明我国古代已存在此类地貌的观察记录。
如需进一步了解石漠化治理或具体区域案例,可查阅地理专业文献或环境研究报告。
白环白譔半工半读博通经籍粲花昌乐赤茀赤精精冲发躇足措辞错啎代数学登场第二人称豆油顿修反复无常肥腥风謡踾踧阜垤杭好杭歹贺鬼汇映或体教法嚼牙龈解卸襟袂局家具狱口中虱狼心狗行两虎相斗蛎奴霖霔论藏緑秋闾阎安堵毛道破口大骂岐径青篠箔青玉竿琼音渠复宂列奢阔绳技神品甚为哂笑私欲鲐黄脡脡然拓画险滩小阮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