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达诂。 汉 刘向 《说苑·奉使》:“传曰:《诗》无通詁,《易》无通吉,《春秋》无通义。”
“通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奉使》:“传曰:《诗》无通詁,《易》无通吉,《春秋》无通义。” 此句强调经典文本的阐释需结合具体语境,而非固定不变()。
“通诂”强调对古代文献的灵活、通达解释,避免僵化理解。如需更完整的文献用例或组词示例,可参考训诂学相关典籍或词典(如查字典)。
《通诂》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较为特定的意义。它指的是对字词的解释和注释,以及理解其内涵和外延的过程。这个词语源自古代的经学与古代汉字学习方法。
《通诂》这个词由2个部首组成,分别为“口”和“亼”。它的拆解总共需要5个笔画。
《通诂》的繁体字形态为「通詁」。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汉字《通诂》的字形有一些细微差异。具体写法是:“同”字的上面加上“犬”,读音仍然相同。
1. 我需要参考一本《通诂》来解读这篇古代文献。
2. 研究员利用《通诂》的注释来解读这个古代文字。
组词: 通诂学、通诂学者、通诂注释、通诂研究等。
近义词: 词典、字义解释、辞典等。
反义词: 直觉理解、想象解释、随意解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