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诂的意思、通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诂的解释

犹达诂。 汉 刘向 《说苑·奉使》:“传曰:《诗》无通詁,《易》无通吉,《春秋》无通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诂是汉语训诂学术语,指对古代文献中字词含义的贯通性解释,强调通过综合语境、历史演变及文化背景,对疑难字词作出准确且符合文意的释义。其核心在于突破单字孤立释义的局限,实现语义的系统性疏通。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语义构成

  1. “通”

    取“贯通、通达”之义,要求解释需契合文本整体逻辑与时代语言习惯。如《说文解字》释“通”为“达也”,强调语义的流畅性与上下文统一性。

  2. “诂”

    即“训诂”,指以今言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尔雅·序》称“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侧重消除语言隔阂。


二、方法论特征

  1. 语境关联

    需结合句子结构、篇章主旨推断词义,避免断章取义。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流火”中“火”通诂为星宿名“大火星”,而非字面火焰,需依托天文历法知识。

  2. 历时考辨

    追溯字词形音义演变,如“信”在先秦可通“伸”(《周易·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此类活用需借助金石、简牍等出土文献佐证。

  3. 文化互证

    结合古代制度、习俗阐释词义。如《周礼》“体国经野”之“体”,通诂为“分划”,源于古代筑城丈量土地的实践。


三、经典应用案例


四、学术价值

通诂是传统训诂学的精髓,代表清代朴学“因声求义”“以形索义”的实证精神。现代学者如王力《古代汉语》强调其“破除文字障碍,还原历史语境”的功能,为古籍研究与文化传承提供方法论基石。


主要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2. 《尔雅义疏》(郝懿行)
  3. 《古代汉语》(王力)

网络扩展解释

“通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拼音与基本释义


词源与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奉使》:“传曰:《诗》无通詁,《易》无通吉,《春秋》无通义。” 此句强调经典文本的阐释需结合具体语境,而非固定不变()。


用法与相关词汇


“通诂”强调对古代文献的灵活、通达解释,避免僵化理解。如需更完整的文献用例或组词示例,可参考训诂学相关典籍或词典(如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览...

标船朝社持位虫蚀字蠢迪寸简诞载倒放奠基断金断梦非是丰狱革面革心花架子胡搞鹘仑家甲解慢捷书旧时酒颜谲宇军麾跨时岿望睽异腊梅凌摩邻曲邻右路粮胪情末罗瑜魔头培堆前尘青鹪欺突毬仗呿陀任事三恶伤恻蛇行鼠步是在淑然松裔夙儒太湖探身掏底天都天下太平跳天撅地魏魏无伍闲不容发相命缃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