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礼记·明堂位》:“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 郑玄 注:“拊搏,以韦为之,充之以穅,形如小鼓。”《大戴礼记·礼三本》:“县一磬而尚拊搏。”
(2).敲击乐器。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上:“妃善击磬,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太常梨园之妓,莫能及之。”
拊搏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打击类乐器名,其形制与用途具有特定历史内涵。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拊搏为“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似鼓而小,以韦(熟皮)为表,内填充糠类物质,演奏时用手拍击发声。此乐器在《礼记·明堂位》中与“拊搏、玉磬”并列,属于周代雅乐体系的重要组成,多用于宗庙祭祀、礼仪场合的节奏控制。
从构词角度分析,“拊”指轻击动作,《说文解字》释为“揗也”,即循物拍打;“搏”含拍击之义,《广韵》注“手击也”。二字连用精准概括了该乐器的演奏方式与音响特性。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特别说明:“拊搏,以韦为之,充之以糠,形如小鼓”,佐证其材质构造的独特性。
在音乐功能层面,拊搏属于“节乐”器具,与柷、敔等礼器配合使用,通过控制节奏实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的雅乐规范,反映出周代礼乐制度对乐器分类与演奏程式的严格要求。
拊搏(fǔ b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古代打击乐器
指一种用皮革制成的小鼓,内部填充糠秕(谷壳),外形类似小鼓。据《礼记·明堂位》记载,拊搏是周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乐器,常与玉磬、琴瑟等搭配使用。
敲击乐器的动作
引申为“拍打、敲击乐器”的行为,例如《杨太真外传》提到杨贵妃“善击磬,拊搏之音泠泠然”,形容其敲击乐器的技艺高超。
建议需要深入考证时,可查阅《礼记》《大戴礼记》等原典或权威注释。
暗箱操作巴厘岛跋涉山川鹎鵊雨北岳表面活性剂鼊屿差任倅然打采掉书袋递宿蛾緑嗥嗥皡天华薄剪春罗井石精爽筋疲力竭禁水金玉昆急速旧坊莲根嗹马连山排海灵符领结榴弹卯册猛起昵交帕服碰劲儿劈噗前次绮里祠轻骑减从清善雀献金环曲槛热赶儒墨三个代表塞聪深芜石料市誉天吴庭坚尪疢旺年畏后生五爱霞粲闲歇热惜墨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