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牙的意思、胶牙的详细解释
胶牙的解释
指(食物)坚硬难嚼。 清 钱谦益 《灯楼行壬寅元夕赋示施伟长》:“怜君旅食山城下,鐘罢炉残守僧舍。胶牙生菜粥不糜,蜇鼻村酤酒未笮。”
词语分解
- 胶的解释 胶 (膠) ā 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胶质。胶原。鳔胶。乳胶。万能胶。如胶似漆。胶合板。 用橡胶树的分泌物制成的有弹性的物质:橡胶。胶鞋。胶皮。胶布。 有黏性
- 牙的解释 牙 á 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牙垢。牙龈。牙碜。牙祭。 像牙齿形状的东西:抽屉牙子。 特指象牙:牙雕。 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牙商。牙行。 姓。 笔画数
专业解析
胶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均与“牙齿”相关,具体释义如下:
一、指祭灶习俗中的粘性饴糖
古人用麦芽糖(饴糖)涂抹灶神像的嘴巴,使其“胶住牙齿”,避免其向天帝报告人间过失。这一习俗多见于唐宋文献:
- 唐代记载: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诗云:“岁盏后推蓝尾酒,辛盘先劝胶牙饧。”此处“胶牙饧”即指祭灶用的粘牙糖瓜,寓意以甜食封口(来源:《全唐诗》)。
- 宋代民俗:《东京梦华录》载,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又以胶牙饧供奉,意为粘其齿”(来源:《东京梦华录·卷十》)。
二、形容牙齿紧咬的状态
指因寒冷、愤怒或紧张导致牙齿紧咬难以松开的状态:
- 生理反应:如杜甫《后苦寒行》中“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饥虎胶牙噪”,以“胶牙”描绘天寒地冻时猛兽牙齿冻僵无法开合之态(来源:《杜工部集》)。
- 情绪表达:引申为极度愤懑或隐忍,如《聊斋志异·席方平》描写主人公含冤时“胶牙饮恨”,形容其咬牙强忍悲愤(来源:《聊斋志异》)。
词源与演变
“胶”本义为粘合,“胶牙”原指物理性的粘齿行为(如饴糖),后扩展至生理与情绪层面的“紧咬”。该词在明清后逐渐少用,但仍在方言中留存。例如,现代吴语部分地区仍称麦芽糖为“胶牙糖”,延续古俗(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释义参考)
-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M]. 中华书局, 1962.(民俗记载)
- 蒲松龄. 《聊斋志异》[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文学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胶牙”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用法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 指食物坚硬难嚼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形容食物质地坚硬,难以咀嚼。例如清代钱谦益诗句中提到的“胶牙生菜粥不糜”,以及小年习俗中的“胶牙糖”,均强调食物粘稠或坚韧的特性。
二、文化引申义
- 民俗中的象征意义
在传统节日中,“胶牙饧”是一种特殊食物(如麦芽糖),用于祭祀灶神或元旦食俗。隋代《荆楚岁时记》注释提到,此习俗寄托了“牙齿牢固、健康长寿”的愿望。唐代白居易诗句“春盘先劝胶牙饧”也反映了这一食俗。
三、成语中的特殊用法
- “胶牙饧”的比喻义
作为成语时,形容事物紧密粘连、难以分离的状态,如“牙齿黏在一起”。这种用法多用于文学比喻,强调两者关系的紧密性。
四、使用场景
- 文学描写:常见于古诗文,如描述食物口感或节日习俗。
- 民俗文化:与小年、祭祀灶神等传统活动相关。
- 日常口语:现代使用较少,多保留在方言或特定文化语境中。
注:需注意与“牙胶”(婴儿磨牙工具)区分,两者含义无直接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王剥割毕劫蚕丛谄黩长毛程材充穷单刀会导源大繇访落凤引九雏扶辅府经负立夫南环比会晤晦淫虎韬降陟嘉予金花汲援卷端絶水夸诮老西儿疗养捩眦溜烟龙趋陆地莲蛮鞭铭佩明信目眩心花旁行斜上庖廪朋娅贫心期待青水脸穷年累月驱扫忍悖石芥水济济挞笞天井稌黍王世贞完利五家物美价廉详情显密小族西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