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 明 宋濂 《文原》:“予窃怪世之为文者,不为不多,骋新奇者,鉤摘隐伏,变更庸常,甚至不可句读,且曰:不詰曲聱牙非古文也。” 清 钱谦益 《江母金孺人墓志铭》:“ 文昭 之文,詰曲聱牙。” 清 魏源 《章教谕<强恕斋书>序》:“审其往来踪蹟,以察知 周 召 二公陈誥纳诲心事,於詰曲聱牙中而如闻其告语。”参见“ 佶屈聱牙 ”。
“诘曲聱牙”是汉语成语,也写作“诘屈聱牙”,主要用于形容文字艰涩拗口、难以诵读理解。该词可拆解为两部分:“诘曲”指曲折不顺畅,“聱牙”意为拗口不顺滑,合指文句结构复杂生硬。此说法最早见于唐代韩愈《进学解》中“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的表述,用以形容《尚书》中周代文告和殷代盘庚篇章的艰深文风。
从词汇构成来看,“诘”本义为追问、责问,引申为曲折;“聱”原指不接受意见,后与“牙”组合表示语句不谐顺。该成语多用于评价古代典籍或刻意雕琢的文字,如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评点某些经书“读之聱牙,未易遽了”,清代阮元编纂《经籍籑诂》时也强调需疏通“诘屈聱牙”的古籍文字。
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常与“佶屈聱牙”混用,但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诘屈聱牙”为规范词形,强调其形容“文句艰涩,读不顺口”的核心语义(参见《汉语大词典》第11卷)。在语言规范层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书面语词汇,建议普通行文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表达。
“诘曲聱牙”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jié qǔ áo yá,主要用于形容文句艰涩拗口、不通顺畅达。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文原》原文或词典释义。
爱恩逋券猜迫踩人长虫承奉传瑞除命打撺怠事亶厚道学断国对焦躲账飞蒭挽粟愤兴符娄浮虑辅时光示晷纬横翠斛斗货币地租脚头妻积墨警彻纪年进香空间探索跨山压海髡接凌波仙子满面春风男盗女娼衲裙泥涅弄小泡子千乘之王奇货可居晴沙丘壤人身攻击瑞曲桑濮山殿烧铄舌本神武军食墨熟彩衣帨鞶松桢停缀畏讋下世细草谢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