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时主管官员在文书上签字,表示同意照办。《后汉书·党锢传序》:“后 汝南 太守 宗资 任功曹 范滂 , 南阳 太守 成瑨 亦委功曹 岑晊 ,二郡又为謡曰:‘ 汝南 太守 范孟博 , 南阳 宗资 主画诺。 南阳 太守 岑公孝 , 弘农 成瑨 但坐啸。’” 王先谦 集解引 惠士奇 曰:“诺,犹今施行,谓之画诺。”《北史·令狐整传》:“刺史 魏 东阳王 元荣 辟 整 为主簿…… 荣 器 整 德望,尝谓僚属曰:‘ 令狐延保 ,西州令望,方成重器,岂州郡之职所可縶维?但一日千里,必基武步,寡人当委以庶务,画诺而已。’”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四》:“《唐六典》:‘太子令书画诺。’本朝 至道 初改为準。此东宫画诺也…… 梁 江州 刺史 陈伯之 目不识书,得文牒辞讼,惟作大诺,则郡守刺史亦画诺矣。”
(2).泛指同意、赞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虚无党》:“当时之政府既极婪戾,则此之主义,必能为多数国民之所画诺。”
“画诺”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
古代行政术语
指旧时主管官员在文书上签字,表示批准或同意施行。例如《后汉书》记载的“南阳宗资主画诺”,即官员通过签字确认文书生效。唐代《困学纪闻》提到太子处理政务时需“画诺”,宋代改为“準”字,说明这一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演变。
广义的同意与认可
近代引申为对事物的赞成,如辛亥革命前的文献《虚无党》中“为多数国民之所画诺”,即表达群体性认可。
补充说明
《画诺》是一个中文词语,意思是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承诺或者许诺。
《画诺》由“画”和“诺”两个字组成。
《画诺》一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通过绘画表达和传递信誓旦旦的承诺或许诺的一种方式。
《画诺》的繁体字为「畫諾」。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不同,但整体来说,《画诺》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和现代相似。
1. 他用画笔画下了一副画作,画中诺言传达着他的深情。
2. 她隔三差五给我画张小画,每幅画上都写着美好的诺言。
画卷、画家、画廊、诺言、承诺、许诺
绘诺、描诺、说诺、讲诺
摒弃、违背、不守诺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