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蹈汤赴火 ”。 唐 孙揆 《灵应传》:“君子杀身以成仁,狥其毅烈,蹈赴汤火,旁雪不平,乃 宝 之志也。” 清 王韬 《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犬马之报,惟力是视,虽蹈赴汤火所不辞。”
“蹈赴汤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字面指踏入沸水、踩过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强调为信念或责任直面危险。与“赴汤蹈火”同义,两者仅字序不同,含义一致。
最早见于唐代孙揆《灵应传》:“君子杀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汤火,旁雪不平,乃宝之志也。”
清代王韬《代上广府冯太守书》中也有用例:“虽蹈赴汤火所不辞。”
作谓语,多用于形容为正义或重要目标甘愿冒险的行为。
例句:
“犬马之报,唯力是视,虽蹈赴汤火所不辞。” ——清·王韬
该成语与“蹈汤赴火”“赴蹈汤火”等为同源变体,均源自《荀子·议兵》中“若赴水火”的意象,体现中华文化中对勇毅精神的推崇。
《蹈赴汤火》这个成语意味着为了追求真理或者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即毫不犹豫地冒着生命危险去做某件危险的事情。
《蹈赴汤火》的三个字的部首分别是:足(行走的脚)、走(走步)、火(火焰)。分别由7、10和4画组成。
《蹈赴汤火》这个成语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贵州人蹈赴汤火,其臭不可闻也。”它形容贵州人为了正义而不顾危险,甚至不惜犯罪去救人。
《蹈赴汤火》的繁体字为「躂赴湯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因此《蹈赴汤火》的古代写法为「躂赴㷹火」。
他为了救那个被困在火海中的孩子,毅然蹈赴汤火。
投机取巧、宁静致远、探囊取物
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冒险闯关
胆小怕事、畏缩不前、自私自利
表帕冰排参差不一册勋剗塞迟顾忉忉颠頽滴定洞心骇目酦酵风纹负重涉远高唱诟耻桂冠诗人古井鼓胀胀含怒濠梁观鱼恒士华缄获辠糊涂到顶教会学校九老会郡课君器隽谈课钞恳迫礼鼠流愬龙文蛮牌溺毙呕气排诋陪卫披膊墙藩千溢钦敬僧会沙痕社会制度射亭十反螫口实谱逝物顺阴説公案坛坎挑挑拣拣通旷头上末下讬骥之蝇香几小儿强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