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二公的意思、十二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二公的解释

指《春秋》所载 鲁国 的十二个国君,即 隐公 、 桓公 、 庄公 、 闵公 、 僖公 、 文公 、 宣公 、 成公 、 襄公 、 昭公 、 定公 、 哀公 。《汉书·儒林传序》:“﹝ 孔子 ﹞因 鲁 《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 文 武 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庄子·天道》“﹝ 孔子 ﹞往见 老耼 而 老耼 不许,於是繙十二经以説” 唐 陆德明 释文:“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二公" 是中国古代经学,特别是《春秋》学研究中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鲁国在《春秋》这部编年体史书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内相继在位的十二位国君。

其具体含义如下:

  1. 指代对象:指鲁国的十二位君主,依次为:

    • 隐公(姬息姑)
    • 桓公(姬允)
    • 庄公(姬同)
    • 闵公(姬启方)
    • 僖公(姬申)
    • 文公(姬兴)
    • 宣公(姬馁)
    • 成公(姬黑肱)
    • 襄公(姬午)
    • 昭公(姬裯)
    • 定公(姬宋)
    • 哀公(姬蒋) (注:此排序是《春秋》经的起讫顺序,也是后世研究《春秋》时对鲁君的通用指代。)
  2. 来源依据:这个称谓直接源于《春秋》经本身。《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或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历史。在这段长达242年(或244年)的历史中,恰好经历了上述十二位鲁国国君的统治时期。因此,“十二公”就成为概括《春秋》所覆盖的整个鲁国历史时期的代称。

    • 来源参考:此说法的根本依据是儒家经典《春秋》经的记载本身。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虽未明列十二公之名,但其所指的历史范围即涵盖十二公时期。后世经学家如杜预等注释《春秋》时,均明确以这十二位鲁君作为划分《春秋》纪年的基准。主要依据《春秋》经原文及历代经学家的共识(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3. 学术意义:

    • 纪年基准:在《春秋》学和先秦史研究中,“十二公”是划分时间段落的核心框架。研究《春秋》记载的事件、人物、制度等,均需明确其发生在哪位鲁公在位期间(如“隐公元年”、“庄公十年”等)。
    • 《春秋》断代:“十二公”时期几乎等同于《春秋》经所记载的历史断限,是研究春秋时代(东周前半期)历史的最重要原始文献依据之一。
    • 经学研究对象:历代学者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释,对“书法”的探讨,以及对《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等“春秋三传”的研究,都是围绕这十二公在位期间发生的事件展开的。

“十二公”并非一个普通词汇,而是中国经学(尤其是《春秋》学)和先秦史研究中的一个专有历史术语。它特指《春秋》这部经典所记载的鲁国十二位连续在位的国君(隐公至哀公),并由此代指《春秋》所涵盖的整个历史时期(公元前722年—前481/479年)。这个称谓是理解《春秋》纪年、研究春秋时代历史的基础框架和核心概念。其权威性建立在《春秋》经本身的记载以及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从司马迁到杜预及后世经学家)的研究共识之上。

网络扩展解释

“十二公”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1.历史术语:鲁国十二位国君

据《春秋》记载,“十二公”指鲁国自隐公至哀公的十二代国君,按顺序依次为: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这一说法在《汉书·儒林传序》和《庄子·天道》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2.成语含义:形容人多杂乱

在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沪江在线词典)中,“十二公”被解释为成语,其中“公”指古代官府的差役,因公差常以十二人为一组行动,故引申为“人多喧闹、场面杂乱”之意。

补充说明

两种含义的差异主要源于语境和文献来源。历史术语的用法更为权威且常见,而“成语”解释多见于现代词典,可能为词义的引申或误传。如需严谨考据,建议参考《春秋》《汉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隘隘亨亨爱老慈幼报录人罢直碧芽不通漕斛岑岑馋相代称单口快板道书倒悬之苦二致翻山涉水丰庞功盖天下瓜芦归服龟言赫拉鸿策画毂讙传徽策兼域礁石讦诞崛彊旷窅连独例侪灵枢离形离阻蔑染民族团结柰久南冠楚囚南冠客骈干匹植仟佰钎焊青泖揉磨三浴三薰睒熌始笄姝丽疏细岁恶天年退校纬谶逶迟五杀香串香土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