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物故的意思、物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物故的解释

(1) [pass away;***]∶亡故;去世

前以降及物故。——《汉书·李广苏建传》

亲友尽已物故

(2) [affairs of human life]∶世事

(3) [accident]∶指变故

物故不可论

详细解释

(1).事故。《墨子·号令》:“即有物故,鼓,吏至而止,夜以火指。” 孙诒让 间诂:“物故,犹言事故,言有事故则击鼓也。”《南史·任昉传》:“郡有蜜岭及杨梅,旧为太守所采, 昉 以冒险多物故,即令停絶,吏人咸以百餘年未之有也。”

(2).死亡。《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能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汉书·苏武传》:“前以降及物故,凡随 武 还者九人。” 颜师古 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故也。一説,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 王先谦 补注引 宋祁 曰:“物,当从南本作歾,音没。”《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瑁 狂疾物故。” 裴松之 注:“ 魏 臺访‘物故’之义, 高堂隆 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復所能於事也。’”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 蜀王 纳以为妃,无几物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放蝶》:“遭君虐政,姊妹多物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物故"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语义的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死亡事件,属于古代丧葬文化中的委婉表达。该词由"物"与"故"两个语素复合构成:"物"通"歾"(今作"殁"),《说文解字》释为"终也";"故"取《广雅》"事也"之义,合指生命终结的变故。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亡故;去世"的义项,并引证《汉书·匈奴传》"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显示汉代已作为官方文书用语。

从语用特征分析,该词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属于中性色彩的历史词汇,常见于史籍记载,如《资治通鉴》载"士卒物故,皆以礼殡";其二,多用于群体性死亡事件的表述,区别于个体死亡的"卒""殁"等词;其三,作为典制术语,可见于古代法律文书,《唐律疏议》规定"部内有灾异,或水火损败,虽非人功,亦是物故",将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纳入法定统计范畴。

文献例证方面,《三国志·魏志·陈群传》"今中国劳力,若吴蜀未灭,社稷不安"句下裴松之注引《魏略》"军士年六十已上者罢遣,而犹在者数年,死亡略尽,此令所载,非谓物故者邪",充分展现该词在军事文书中的应用场景。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研究及古籍整理领域。

参考来源:

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七版)

2.《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校勘本)

3.《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4.《唐律疏议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物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指人死亡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多用于书面表达,表示“去世、亡故”。例如:

    • “亲友尽已物故”(、)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前以降及物故”()。
  2. 指事故或变故
    这一含义较为古旧,多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例如:

    • 《墨子·号令》记载“即有物故,鼓,吏至而止”(、)。

二、使用特点


三、例句参考

  1. 表死亡:
    “景德镇窑五彩人物故事图盆”()。
  2. 表事故:
    “物故不可论”()。

注意:现代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物故”,多替换为“去世”“逝世”等词。如需引用古籍或正式表达,可酌情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百年谐老霸论秉钺伧荒触瓶刺杀旦村店打扮德况豆花斗量筲计怼恨遁溃凡微風潮風捲殘雲逢人说项分素覆妪各养的各疼鼓笛曲孩笑黑糊糊闳豁后生可畏混缠加急拘阂儁俗刻核坑阱课椅蜡版令主庐僥蛮夏曼泽米罕潘张左束抛掷批鳞请剑辟啓埤助倾国倾城侵灭生患世界大同守财虏受托黍黍孙壻檀板天机铁砂抟垸托胎虫亡窜王市舞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