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檀板的意思、檀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檀板的解释

[hardwood clappers] 乐器名。檀木制成的拍板

檀板之声无色。——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详细解释

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 唐 杜牧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诗:“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陈去病 《惜别词》:“南东金粉足清妍,檀板清樽奏管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檀板,又称拍板,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其名称和形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形制

檀板是由多片坚硬木板串联而成的打击乐器,通常由三片长方形檀木(或红木、荔木)组成。演奏时,双手分执外侧两片,通过撞击中间一片发声,音色清脆坚实。其名称直接源于材质(檀木)与形状(板状),《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说唱或戏曲伴奏中打拍子的用具”。

二、材质与工艺特性

传统檀板多选用紫檀、黄檀等硬木制作,因檀木质密坚硬、纹理细腻,能产生清亮悠远的音响效果。据《中国音乐词典》记载,檀板需经干燥、刨削、打磨、钻孔、串绳五道工序,板体厚度与弧度直接影响音高和共鸣,体现古代工匠声学智慧。

三、历史应用场景

  1. 戏曲伴奏核心:宋元时期成为杂剧、南戏的节奏控制乐器,明代《南词叙录》载“拍板,古乐皆用之”。
  2. 说唱艺术标志:宋代说书人“鼓板”表演中,檀板与鼓构成基本伴奏组合,如《清明上河图》中可见街头艺人持板说唱场景。
  3. 宫廷雅乐规制:清代《皇朝礼器图式》明确记载檀板形制为“束三片,长七寸二分”,用于祭祀乐舞的节拍控制。

四、文学意象象征

古典文学常以檀板寄托文人雅趣:

五、现代传承价值

当代昆曲、京剧等非遗剧种仍严格遵循传统檀板演奏法。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指出,檀板作为“活态音乐文物”,其制作技艺与演奏范式已列入传统音乐保护项目,中央民族乐团等机构定期开展专题展演。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中国音乐词典》(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年
  3.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乐器图鉴》文化艺术出版社
  4. 国家图书馆《皇朝礼器图式》清代官修文献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檀板是一种传统打击乐器,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檀板是以檀木制成的拍板类乐器,主要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的节奏控制,又称“绰板”或“察拉齐”(满族称谓)。其名源于制作材料檀木,因木质坚硬且共鸣效果佳,成为传统节拍器的首选材质。

历史与别称

唐代已有明确记载,唐玄宗时期梨园乐工黄幡绰因擅奏此器,得名“绰板”。在满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中流传,现代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南方多省。

结构与形制

• 材质:多用红木、紫檀、花梨木等硬木制作
• 形制:由三块长方形木板组成,顶端用皮条串联,演奏时双手分执中板与侧板互击发声。

文学记载

明清文学作品中常见其身影:

特殊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该词在特定语境下可比喻身体瘦弱(如“形如檀板”),但这属于文学性的引申用法,非乐器本义。

如需更多学术考证,可查阅《中国民族乐器志》或戏曲音乐研究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宝芝边议饼子桃不栉才人称副床箦刺充赐杖错落高下代工德便颠童跕蹝栋鄂部对棋发夹奋战附耳覆讲刚彊供奉曲寡诚还望浩大鸿雁黄纁煎烁枷研捷疾街芜积金累玉金鸡纳树技养聚众滋事刻括枯桐牢圄龙骏轮训緑丛码洋名贤贫獘缾竭罍耻起浮勤辱漆器齐正圈牢麴尘丝热脑人情世故日锻月炼试摄说咸道淡惕励頽志文体毋乃闲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