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蛮夏的意思、蛮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蛮夏的解释

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文选·李康<运命论>》:“以 仲尼 之行也……驱骤於蛮夏之域,******於公卿之门。” 李善 注:“蛮,谓 蔡 楚 也……夏,谓 宋 卫 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愠彼蛮夏,蠢尔弗恭。”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蛮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但主要源于古代文献中的地理与文化概念。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蛮夏”由“蛮”和“夏”组成,原指蛮夷与华夏,分别代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的边远部族(如楚、蔡等)和中原文明区域(如宋、卫等)。这一概念常用于描述地理或文化上的差异,例如《文选·李康<运命论>》中提到孔子周游列国时“驱骤於蛮夏之域”,即指其足迹遍及边陲与中原。

二、引申用法

  1. 地理范畴:泛指边远地区与中原地区,强调地域差异。
  2. 文化对比:体现古代华夏文明与周边部族的文化分野,如三国曹植《魏德论》中用“蛮夏”表达对异族不恭的批评。

三、其他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出“蛮夏”可作成语使用,形容天气炎热或举止粗野,例如“野蛮的夏天”。但这一用法较少见于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字义分解

五、使用建议

在阅读古文时,“蛮夏”多指向地理或文化概念;若现代语境中表示“炎热”或“粗鲁”,需谨慎考据。可参考《文选》等经典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进一步确认。

网络扩展解释二

《蛮夏》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蛮夏》是一个汉语词语,由两个词组成:蛮和夏。蛮用于称呼外族人,夏则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夏朝。

《蛮夏》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它有时表示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外族人,有时也指邻近地区的夏朝时期。

拆分部首和笔画

《蛮夏》的拆分部首是:蛇(蛮的部首是虫)和夕(夏的部首是夕)。

蛇的笔画数是11,夕的笔画数是3,所以《蛮夏》一词的总笔画数是14。

来源

《蛮夏》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文献。在古代中国,对于与周边外族有联系的地域及人种,常用蛮来称呼,而夏一词则用来指代古中国历史上的夏朝。两个词的组合形成了《蛮夏》这个词语。

繁体

《蛮夏》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特别的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变化。《蛮夏》一词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是「蠻夏」。蠻作为蛮的古代写法,夏则与现代相同。

例句

1. 他们来自蛮夏之地,与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2. 《蛮夏记》是一本关于夏朝历史的重要著作。

组词

1. 蛮族:指外族人。

2. 夏朝: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名称。

3. 蛮荒:指未开垦的荒凉地区。

近义词

1. 异域:指与本地有很大差异的地区。

2. 外族:指在本族之外的人或民族。

反义词

1. 中土:指中原地区,即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区。

2. 夏人:指古代中国的汉族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