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格的意思、物格的详细解释
物格的解释
谓事理得到穷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 集注:“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 宋 储泳 《祛疑说》:“大抵行持正6*法不过正心诚意而物格,本无心於奇怪之应,非如邪法之专於愚世骇俗、耸动见闻也。至於召雷而雷,祷雨而雨,此亦诚通物格之玅,自然而已,岂容以人伪参之哉!”
词语分解
- 物的解释 物 ù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 内容,实质: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所归)。 笔画数:; 部首:牜; 笔顺编号: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致。 树的长枝。 至,来:格于上下。 感通:格于皇天。 变革,纠正:格非。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物格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物格”一词的含义根据语境和来源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哲学概念(传统释义)
源自《礼记·大学》中的核心命题“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本义:指通过穷究事物原理达到认知的境界。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为“物理之极处无不到”,即彻底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
- 认知过程:属于儒家“格物致知”理论的关键环节,强调先穷究事物(物格),才能获得真知(知至)。
- 实践应用:宋代理学家储泳曾以“召雷祷雨”为例,说明物格是“诚通物格之妙”,即通过实践验证认知。
二、现代引申(特殊语境)
部分现代辞书将其解释为成语,
- 基本含义:形容物品摆放整齐、有条不紊的状态,延伸指行为或事物井然有序。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空间整理、行为规范等具象场景,如“书房物格,可见主人修养”。
辨析建议
- 优先判断语境:古籍引用或哲学讨论中,应采用传统释义;日常描述物品管理时,可考虑现代引申义。
- 注意来源权威性:传统释义见于《礼记》、朱熹集注等经典文献,现代引申义则多见于部分辞书,二者需区分使用。
如需进一步探讨儒家“格物致知”思想体系,可参考《大学章句》或理学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物格的意思
物格是一个动词,表示物体相撞或碰撞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这个词来形容两个物体之间的碰撞或撞击。
拆分部首和笔画
物格由「牜」和「㇐」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1画。
来源
物格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尔雅》一书中,它记载了古代汉字的用法和含义。
繁体
在繁体字中,物格的写法为「物隔」。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物格的写法略有差异。它由「乂」和「丐」两个部首组成,构造类似于「覿」字。
例句
1. 两辆汽车在弯道处物格了,造成了交通堵塞。
2. 篮球从篮筐上弹下来后,物格到地板上发出了一声巨响。
组词
1. 物体:表示有形的实物。
2. 格外:表示超出正常情况,特别的意思。
近义词
碰撞、撞击、触碰
反义词
躲避、避开、错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