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对 北齐 失国昏君 后主 高纬 的讥称。《北齐书·幼主纪》:“﹝ 后主 高纬 ﹞乃益骄纵,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数。人间谓之 无愁天子 。” 清 赵翼 《邺城怀古》诗之八:“ 无愁天子 在深宫,‘高末’歌先举国同。”
"无愁天子"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北齐后主高纬,并引申为形容那些身处危难却醉生梦死、不理朝政的昏庸君主。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渊源、文化引申三个角度详细解释:
该词属专有历史名词,特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末代皇帝高纬(556—577年)。因高纬在位期间荒淫无度,尤喜自弹琵琶演唱《无愁曲》,并令宫中数百人伴唱,故民间讥称其为"无愁天子"。其释义强调两点:
(来源:《汉语大词典》"无愁天子"词条;《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卷》)
据《北史·齐本纪》记载,高纬执政时北齐内忧外患:
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所灭,高纬被俘后遭处死,"无愁天子"遂成亡国之君的典型符号。
(来源:李延寿《北史》卷八;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五》)
后世文学作品中,"无愁天子"成为批判统治者昏庸误国的经典意象:
(来源: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赵翼《廿二史札记·北齐宫闱之乱》)
现代研究进一步剖析其历史影响:
"高纬的'无愁'本质是逃避现实的精神麻醉,折射出北齐贵族阶层在鲜卑汉化过程中的身份焦虑与堕落。"
——李凭《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10年)
"《无愁曲》的宫廷狂欢与北齐的迅速崩溃,构成中国历史上'乐极生悲'的极端案例。"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无愁天子"以历史人物为载体,承载了对昏聩统治的深刻批判,其语义在文化传承中固化为一则警示寓言。
“无愁天子”是一个历史典故类成语,源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后主高纬的荒淫行径,具体解释如下:
指不为国事忧虑,只知沉溺于享乐的昏庸君主,常作为对北齐后主高纬的讥称。
人物与行为
北齐后主高纬(556—577年)在位期间,国家内忧外患,但他仍纵情声色:
典故出处
《北齐书·幼主纪》记载:“(高纬)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琵琶而唱之……人间谓之无愁天子。”
清代赵翼《邺城怀古》诗云:“无愁天子在深宫,‘高末’歌先举国同”,进一步强化了其负面形象。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北齐书》或权威历史文献。
白钱班车暴风雨冰球运动伯首参礼蝉纱赤旂厨吏贷赀盗袭帝天短见钝惽风威凤音焚林竭泽服官合化化凫黄罗衫划算化消绘染胡坐嘉劳间隔号僵魄井底虾蟇敬意稽同僦赁鸡宗捐宾鞠躬尽力抗怀匡纠量材录用莲藕六转儿面红面緑沐恩蟠郁起岸起祸清举求生害仁劝杯鹊喜癯羸三天沙坝山塲闪倏树基数四陶板危患为数瞎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