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隔号(·)是中文标点符号之一,主要用于辅助文字记录语言,具有以下核心功能和用法:
间隔号符号为“·”,读音为“jiàn gé hào”,由音界号演变而来,在排版中占一个字的位置。
分隔人名
连接书名与篇章
用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分隔书名与篇名)。
间隔日期或事件
其他用途
如需更详细规则,可参考《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
间隔号是指用于表示两个时间、地点或概念之间的间隔的符号。它通常用英文中的符号“-”表示,也可以使用其他类似的符号如“–”、“—”等。
拆分间隔号的部首是门(mén),它属于“關門”,其余部分则是“日”(rì)。它的笔画数为4画。
间隔号最早起源于西方的标点符号,用于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范围。后来,它在汉语中也被引入,并且用法逐渐扩展到表示时间、地点和概念的间隔。
在繁体中,间隔号通常被称为「破折号」,在用法上与简体中的间隔号类似。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并没有明确的间隔号符号。而是通过在两个相关概念之间加入一个小的圆点或竖线来表示间隔。
1. 9:00-10:00之间是我们的会议时间。
2. 中国的长城全长约21,196.18千米。
间隔号的相关组词有:
1. 间隔:表示两者之间的距离或时间间隔。
2. 间隔时间:指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间长度。
3. 间隔距离:指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长度。
近义词包括:
1. 连接号:用于表示两个概念的连接。
2. 范围符号:用于表示数字或事物的范围。
反义词包括:
1. 合并号:用于表示合并、相加的符号。
2. 同一号:用于表示两个或多个相同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