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胡坐的意思、胡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胡坐的解释

盘腿而坐。《后汉书·五行志一》:“ 灵帝 好胡服、胡帐、胡牀、胡坐。”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上的交往》:“古人席地而坐,坐取跪的形式。打盘脚坐叫‘胡坐’,是外来的坐法。”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偶尔也负嵎在草席上胡坐一下,但镇静不了好一会,又只好起来盘旋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胡坐在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两种释义:

一、盘腿坐姿(主流释义)

指双腿交叉盘曲而坐的姿势,又称"趺坐""盘坐"。此坐姿源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后传入中原,与汉人的"正坐"(跪坐)形成对比。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民族融合,胡坐逐渐在民间普及,成为日常坐姿之一。佛教禅修中的"结跏趺坐"亦属此类。

文化背景:

汉代以前,中原礼仪以跪坐为尊,胡坐被视为"失礼"。魏晋后,胡坐因舒适性在百姓中流行,但正式场合仍以正坐为主。唐代受胡风影响,宫廷与市井皆常见此坐姿,敦煌壁画中多有描绘。


二、随意乱坐(方言俚语)

在部分方言中,"胡坐"引申为随意、不守规矩的坐姿(如歪斜、瘫坐),含贬义。例如:"别胡坐在桌子上!" 此用法强调对礼仪规范的违背,常见于北方口语。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第6册第1437页。
  2. 黄金贵《中国古代文化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01页。
  3.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卷"胡"字条。

网络扩展解释

“胡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坐姿,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与姿势

胡坐指双腿交叉盘起、膝盖高于臀部的坐姿,常见于古代文人雅士中。这种姿势要求身体保持平衡,不同于传统的席地跪坐,而是更接近外来的坐法。

二、历史背景

  1. 起源与传播
    胡坐最初可能受胡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影响,东汉时期已流行。例如《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喜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
    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宣帝的坐姿即为此类,说明其被上层社会接受。

  2. 外来文化的体现
    郭沫若指出,胡坐是“外来的坐法”,与中原传统跪坐形成对比,反映了文化交流的痕迹。

三、文化意义与适用场合

四、其他别称

日本称胡坐为“阿姑拉”(原指天子坐台),可能与传入日本后的演变有关。


说明: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典籍、现代学者研究及文化考据,完整信息可参考《后汉书》、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哺乳动物参僚称觞举寿褫褙池亭醇源大租顶阀耳不忍闻费唇舌丰産富泰干世庚白归政辜限横斗柄泓澄晖晖彗气回鱼箸昏腾腾简单明了艰苦奋鬬见气夹钳嘉岁惊看酒酤拘籍举隅可憎括结老虎钳雷硠两湖冒贵怒涛擗膺钤键清穹七星床犬鸡让退揉辐壖田如之何僧首善念眒忽私燕他山攻错甜食调嘴调舌吐蕃卫星城蜗跧悟主献疑小学而大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