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周文王 或 周武王 。《孟子·离娄上》:“吾闻 西伯 善养老者。” 焦循 正义:“ 西伯 ,即 文王 也。 紂 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 西伯 。”《吕氏春秋·贵因》:“ 殷 使 胶鬲 候 周 师。 武王 见之。 胶鬲 曰:‘ 西伯 将何之?无欺我也。’ 武王 曰:‘不子欺,将之 殷 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 羑里 之囚, 宜生 不离 西伯 。”
(2).锡伯族的史称。
“西伯”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周文王的称号
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统领雍州地区(今陕西一带)。此称号源于其德行与政治影响力,如《史记》记载“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指周文王被囚禁期间推演《周易》的典故。唐代杜甫诗“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也以“西伯”代指文王。
偶指周武王
极少数文献(如《吕氏春秋》)中“西伯”也用于周武王,但多数情况下专指文王。
“西伯”是锡伯族的史称。锡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辽宁、新疆等地,清代史料中常以“西伯”作为该族旧称。
西伯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也可以用来指代该国的首都。
西伯的部首是西字旁,总共包含了6个笔画。
“西伯”这个词来源于《周礼·地官司徒官·职方氏》:“司豆爰伯,事伯之舍。”在古代,司豆是指主管祭祀的官员,而伯则是指宿主。后来,司豆伯的称谓逐渐演变为西伯。
西伯的繁体字为「西伯」。
在古时候,西伯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最早的记载是使用两个分别代表“西”和“宿主”的字来写,即「亻」和「豆」。
1. 古代的中国有许多小国,其中之一就是西伯国。
2. 春秋时期的政治中心是西伯国。
西伯国、西伯城、西伯人、西伯文化
璇伯、斜伯
东伯、南伯、北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