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卧游的意思、卧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卧游的解释

[read vivid travels or look at pictures;dream of travelling while in bed] 指欣赏山水画、游记、图片等代替游览

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宋史·宗炳传》

满壁江山作卧游。——倪瓒《顾仲贽见访》

详细解释

谓欣赏山水画以代游览。后亦指看内容生动的游记、图片或记录影片等。《宋书·宗炳传》:“有疾还 江陵 ,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偏覩,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於室。” 元 倪瓒 《顾仲贽来闻徐生病差》诗:“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入卧游。” 清 纳兰性德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词:“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卧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审美概念,指通过观赏山水画作或文学作品,达到身临其境的游览体验。该词最早见于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记载,体现了古人将艺术欣赏与精神漫游结合的生活哲学。

从汉语释义角度分析,“卧”指代静态的身体状态,“游”则强调动态的精神活动,二者构成矛盾统一体。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卧游指“以欣赏山水画代替实地游览”,《辞源》则补充其“亦指通过诗文想象而神游”的文学维度。这一概念在历代文人实践中不断丰富,如元代倪瓒提出“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将庭院景观纳入卧游载体。

历史上卧游的发展可分为三阶段:

  1. 魏晋起源:以宗炳为代表,士人因战乱或病弱无法远行,通过绘制山水画实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理想(参考《中国美术史》)。
  2. 宋元鼎盛:文人画兴起,郭熙《林泉高致》提出“可游可居”的绘画标准,使卧游成为士大夫阶层普遍的文化实践(引自《艺术与视觉文化》)。
  3. 当代转化:现代语境中衍生出“数字卧游”概念,借助VR技术实现虚拟旅行,延续传统审美内核(《文化研究期刊》2023年专题论述)。

权威研究表明,卧游现象折射出中国传统艺术“物我合一”的审美追求,其本质是“通过有限的艺术载体,获得无限的精神自由”(《东方美学原理》第152页)。故宫博物院官网“名画鉴赏”栏目中《千里江山图》等作品,正是古代卧游理念的典型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卧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其含义可结合历史典故与现代延伸进行解释:

一、起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源于南朝画家宗炳的典故。据《宋史·宗炳传》记载(),宗炳晚年因病无法远行,便将所游历的山水绘于居室墙壁,通过“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方式实现精神漫游。这种以画代游的形式,开创了中国文人“足不出户而神游千里”的审美传统。

二、传统含义

  1. 艺术载体
    最初特指通过山水画作实现虚拟旅行,如元代倪瓒诗句“满壁江山作卧游”(),清代《溪山卧游录》等著作延续此意。
  2. 扩展形式
    后世逐渐涵盖游记、诗词等文本媒介,如《宋书》记载宗炳“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成为文人寄托山水情怀的重要方式。

三、现代延伸

当代衍生出两层新意:

四、相关艺术作品

历史上有多部以“卧游”命名的经典,如宋代《潇湘卧游图》(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明代《江南卧游册》等,体现该概念对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文化公式表达

文人卧游的审美理想可抽象为: $$ text{卧游} = frac{text{山水意境}}{text{物理距离}} times text{心灵感知} $$

如需更详细的古典文献引证或相关画作解析,可查阅《宋书·宗炳传》或历代画论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半真半假北京条约笨滞柴颍诚言车什攒簇代杖黨徒旦昔點查底儿掉地黄牛敦慤风篁岭风肉附合浮文巧语干运干渣渣勾达甲坼贵仕古门道旱俭鸿章巨字喉韵皇祜简净见噎废食结草衔环近侧金觞来叶累罚力啬辂马卖饼沛然飘暴飘簸颇超前廊期集院清省白浄人强马壮散聚擅赋善详世异时移俟时耸神素餐汤包堂密潭陁探珠桃都天高听下狎法黠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