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倭国的意思、倭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倭国的解释

我国古代对 日本 的称呼。《后汉书·孝安帝纪》:“ 永初 元年……冬十月, 倭国 遣使奉献。”《旧唐书·东夷传》:“ 倭国 者,古 倭奴国 也。去京师一万四千里,在 新罗 东南大海中。”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海舟》:“ 倭国 海舶,两傍列櫓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倭国是古代中国对日本列岛及其政权的历史称谓。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倭”最初指代东海外的岛国族群,后逐渐演变为对日本的特指称谓。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此处“倭人”即指古代日本列岛居民。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倭”字在古汉语中含“顺从”“矮小”之意。《说文解字》记载:“倭,顺皃(貌)”,可能与古代日本使者谦恭的外交姿态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无贬义色彩,仅作为历史地理名词使用。

历史文献中的“倭国”概念存在演变过程:

  1.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指日本列岛分散的部落联盟,《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
  2. 隋唐时期:特指完成初步统一的大和政权,《旧唐书·东夷传》明确记载“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3. 宋元之后:逐渐被“日本”正式国号取代,但文人著作中仍保留“倭国”作为历史称谓

在文化关联层面,《辞海》指出“倭”字衍生出“倭刀”“倭缎”等文化词汇,反映了古代中日物质文化交流。现代学术著作如《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强调,使用“倭国”时应结合具体历史语境,避免概念混淆。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关于“倭国”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倭国”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最早见于东汉时期文献。其名称源于日语“やまと”(Yamato),与“大和”发音相同,后逐渐成为日本在中华文化圈内的代称。


二、历史起源与演变

  1. 东汉时期
    汉光武帝刘秀曾赐予日本列岛某部落首领“汉倭奴国王”金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九州),标志着“倭”作为官方称谓的确认。

  2. 三国至魏晋
    魏明帝封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进一步强化“倭国”作为政治实体的地位。

  3. 隋唐时期
    日本因“倭”字隐含顺从之意(《说文解字》释“倭”为“顺皃”),且担心被误解为矮小,于7世纪末请求改国号为“日本”,武则天时期正式承认新国名。


三、字义与文化内涵


四、现代认知与考古证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后汉书》《新唐书》等古籍记载,或查阅日本福冈市博物馆的金印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丁兵班赉巴渝备史变幻莫测别録吃大锅饭丛莽醋滴滴达官显宦點除垫舌根典术斗酒只鸡炖锅凡界法义坟圈钢轨戈伐个侬鬼师合金怀笔换肩护铃伙夫驾被鉴局骄竖吉隆坡精细入微炯冷卡尺六冕飂叔安禄图醁醑毛头小子迷漾内籀奴隶主扑掩前歌后舞骑鸾骖凤箐峒去位荣鲜三都赋僧伽饰室水洩不通肆行童趣头方头头逶丽向化闲慢熙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