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鉴局”。指人的见识和胸襟器量。 唐 司空图 《容成侯传》:“上闻而器之,召见,嘉其鉴局,且谓毫髮无隐,屡顾属之。”
“鉴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指人的见识和胸襟器量,强调通过观察判断所体现出的内在修养与格局。例如在评价人物时,常用此词描述其眼界宽广、处事有度的特质。
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出现在文言色彩较浓的语境或学术讨论中,用于形容人的综合素养。例如:“领导者需具备长远鉴局,方能统筹全局。”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容成侯传》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鉴局》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审判、评判。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钅”是金属的部首,右边的“居”是汉字的一个独立构件。
“鉴局”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时候,刑场上常常会设置一座石头台子,用来存放金属镜子、秤砣等物品。这座台子被称为“鉴局”,用于审判和评判罪犯的行为和状况。
根据《康熙字典》的拆分规则,鉴局的部首是金,并且可以独立存在作为一个汉字。而“居”则是鉴局的右侧构件。
鉴局总共包含12个笔画,其中“钅”部分占据两个笔画,而“居”部分占据10个笔画。
鉴局的繁体字为「鑒局」,在繁体字中的「鑒」字是由「鉞」和「見」组成的。在古代字体中,鉴局也有一些变体,例如在金字旁加小点(䜅)、写成「鑑局」等。
1. 人民法院将对被告进行鉴局,并根据证据作出判决。
2. 作为一名评委,我的责任是对每位参赛选手进行公正的鉴局。
组词:鉴定、鉴别、鉴赏、鉴别赛
近义词:审判、评判、审理
反义词:懈怠、漫不经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