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国名。今为 新疆维6*吾尔自治区 温宿县 。《汉书·西域传下·温宿国》:“ 温宿国 ,王治 温宿城 ,去 长安 八千三百五十里。”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温宿汉语 快速查询。
"温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地理名词,现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释: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温宿"原指古代西域国名,系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城郭诸国之一。该名称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其词源可追溯至古代龟兹语"Onsul",意为"富饶之地"。
二、历史沿革 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考据,温宿国故址位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汉代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唐代改称"大石城",《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地宜麻麦,多蒲萄酒"。
三、现代指称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志》确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存温宿县建制,该县东接拜城,西邻乌什,属典型绿洲农业区。县域内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被《中国国家地理》列为"天山最高峰生态区"。
地理特征方面,《西域水道记》描述其"北倚天山,南临大漠,水草丰美",现今拥有托木尔峰冰川、天山神木园等独特地貌景观。
“温宿”一词的含义可从历史、语言和地理三个维度解析:
基本词义
“温宿”最初为汉代西域古国名,现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的温宿县。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温宿国都城距长安约八千三百五十里(约今3500公里),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语言溯源
维吾尔语中“温宿”意为“十股水”(十道水源),得名于当地丰富的水系资源。这一名称反映了该地区历史上以灌溉农业为主的特征。
历史沿革
从汉代西域古国演变为现代行政区划,清代光绪年间(1883年)正式设县,现为阿克苏地区下辖县,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26.6公里,与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接壤。
行政区划现状
截至最新数据,温宿县辖13个乡镇,总人口26.78万,以维吾尔族(72.24%)、汉族、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聚居为特色,是半农半牧的边境县。
如需进一步了解温宿县经济发展或文化旅游信息,可查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或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的官方发布。
边廪宾阶不遗寸长卜葬成光懘钥敕旨摧谢打补钉黨士刀俎等视點編东洋翻案方鲠非同小可革当孤鸾果奁红丝研黄棘黄净子欢饫嘉表饯御寄籍金鱼符鸠鹄拘文亏骞阔别乐耽连篇絫牍麻沙煤柱懞里懞懂面阳妙方密捕糜捐缺典商谜赡切升虚淑恶熟衍斯褕酸削随葬檀施同忧相救汪翔晼晼温熟乌衣巷羡语协契携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