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國名。今為 新疆維6*吾爾自治區 溫宿縣 。《漢書·西域傳下·溫宿國》:“ 溫宿國 ,王治 溫宿城 ,去 長安 八千三百五十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溫宿漢語 快速查詢。
“溫宿”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語言和地理三個維度解析:
基本詞義
“溫宿”最初為漢代西域古國名,現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的溫宿縣。根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溫宿國都城距長安約八千三百五十裡(約今3500公裡),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語言溯源
維吾爾語中“溫宿”意為“十股水”(十道水源),得名于當地豐富的水系資源。這一名稱反映了該地區曆史上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特征。
曆史沿革
從漢代西域古國演變為現代行政區劃,清代光緒年間(1883年)正式設縣,現為阿克蘇地區下轄縣,總面積1.46萬平方公裡,邊境線長126.6公裡,與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接壤。
行政區劃現狀
截至最新數據,溫宿縣轄13個鄉鎮,總人口26.78萬,以維吾爾族(72.24%)、漢族、柯爾克孜族等多民族聚居為特色,是半農半牧的邊境縣。
如需進一步了解溫宿縣經濟發展或文化旅遊信息,可查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或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的官方發布。
溫宿(wēn sù)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溫”和“宿”兩個字組成。
“溫”字的部首是“水”,總共有11畫;“宿”字的部首是“宀”,總共有9畫。
“溫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文中,多用來形容溫暖的住所。其中,“溫”指的是溫暖,舒適;“宿”則指的是住所、居住。
“溫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溫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因此,古時候的“溫宿”寫作「溫宿」。
以下是一些關于“溫宿”的例句:
他的家非常溫宿,每次回家都感到舒適溫暖。
溫宿的别墅被山水環繞,景色迷人。
與“溫宿”相關的一些組詞:
溫馨、溫暖、宿舍、住宿、宿願等。
與“溫宿”意思接近的近義詞有:
溫暖的住所、舒適的居住地、溫馨的家等。
與“溫宿”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有:
寒冷的住處、不舒適的居住地、荒涼的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