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溫宿的意思、溫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溫宿的解釋

古國名。今為 新疆維6*吾爾自治區 溫宿縣 。《漢書·西域傳下·溫宿國》:“ 溫宿國 ,王治 溫宿城 ,去 長安 八千三百五十裡。”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溫宿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溫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名詞,現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釋: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溫宿"原指古代西域國名,系漢唐時期塔裡木盆地北緣的城郭諸國之一。該名稱最早見于《漢書·西域傳》,其詞源可追溯至古代龜茲語"Onsul",意為"富饒之地"。

二、曆史沿革 據《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考據,溫宿國故址位于今新疆阿克蘇地區,漢代隸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唐代改稱"大石城",《新唐書·地理志》載其"地宜麻麥,多蒲萄酒"。

三、現代指稱 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志》确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現存溫宿縣建制,該縣東接拜城,西鄰烏什,屬典型綠洲農業區。縣域内托木爾峰自然保護區被《中國國家地理》列為"天山最高峰生态區"。

地理特征方面,《西域水道記》描述其"北倚天山,南臨大漠,水草豐美",現今擁有托木爾峰冰川、天山神木園等獨特地貌景觀。

網絡擴展解釋

“溫宿”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語言和地理三個維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溫宿”最初為漢代西域古國名,現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的溫宿縣。根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溫宿國都城距長安約八千三百五十裡(約今3500公裡),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2. 語言溯源
    維吾爾語中“溫宿”意為“十股水”(十道水源),得名于當地豐富的水系資源。這一名稱反映了該地區曆史上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特征。

  3. 曆史沿革
    從漢代西域古國演變為現代行政區劃,清代光緒年間(1883年)正式設縣,現為阿克蘇地區下轄縣,總面積1.46萬平方公裡,邊境線長126.6公裡,與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接壤。

  4. 行政區劃現狀
    截至最新數據,溫宿縣轄13個鄉鎮,總人口26.78萬,以維吾爾族(72.24%)、漢族、柯爾克孜族等多民族聚居為特色,是半農半牧的邊境縣。

如需進一步了解溫宿縣經濟發展或文化旅遊信息,可查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或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的官方發布。

别人正在浏覽...

邊近辨難編譯程式擯僇裁與楚王台此地無銀三百兩大辂盜匪大智若愚東鄰鬥镂封官許原風路風雲氣蝮蜪斧釿附援宮屬關口貴本韓壽分香號群和雇煇麗江城绛帕頭監鄉挾斯旌闾輯譯鈞平苦累梁糲麗葩欺诳穹質奇贍奇形怪狀日華冗長桑葚深渾使臂使指詩辭食罍説憙替角,替角兒通試通訊網腿脡土老肥往朝王守仁溫慰嗚呃象鞮相馬謝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