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铁和炭。古代用于探测节候变化的仪器上。《汉书·李寻传》:“政治感阴阳,犹铁炭之低卬,见效可信者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天文志》云‘县土炭’也。以铁易土耳。先冬夏至,县土炭於衡,各一端,令适停。冬,阳气至,炭仰而铁低;夏,阴气至,炭低而铁仰。以此候二至也。”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韦鼎望气》:“夫天不言,以气与象传吉凶,其应验之速,虽桴鼓之荅,铁炭之动不过也。”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岁时》:“庶铁炭轻重,无失寒燠之宜;灰箭飞浮,不爽阴阳之度。”
(2).一种用于冶锻的煤。火焰不高。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冶铁》:“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煤炭》:“炎平者曰铁炭,用以冶锻。”
铁炭(tiě tàn)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铁”和“炭”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释义进行详细说明,并结合权威文献来源进行解释:
铁(tiě)
指一种金属元素(化学符号Fe),质地坚硬,具有延展性,是古代冶铸业的重要原料。《说文解字》释为“黑金也”,泛指金属工具或兵器(如铁器、铁甲)。
炭(tàn)
指木材经不完全燃烧形成的黑色燃料,即木炭。《说文解字》注:“烧木余也”,是古代冶炼、取暖的主要能源。
“铁炭”在古籍中特指用于冶炼生铁的燃料木炭,强调其在冶铁工艺中的核心作用。例如:
《天工开物·五金篇》(明·宋应星)载:“凡铁炉用盐和泥造成……用铁炭为燃料,火力炽烈,熔铁成液。”
此处“铁炭”即专指冶铁所用木炭,因其燃烧温度高、杂质少,是古代炼铁技术的必备材料。
与“煤炭”的区别
煤炭(石炭)虽同为燃料,但古代冶铁早期以木炭为主。因煤炭含硫量高,直接用于炼铁易导致铁质脆裂,直至宋代发明“焦炭法”(煤炭干馏去硫)后,才逐步替代木炭。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现代汉语中,“铁炭”一词已罕见独立使用,多被“木炭”“焦炭”等专业术语替代。但在研究古代手工业、冶金史时仍具学术价值,如: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将“铁炭”列为历史专名,释义为“冶铁所用之炭”。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为准。)
“铁炭”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铁炭指铁和炭的组合,用于古代天文仪器中测量节气变化。其原理基于铁与炭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差异:
铁炭也指一种火焰低而稳定的煤炭,适用于传统冶铁锻造:
需注意“铁炭”与“铁碳合金”的区别:后者是现代材料学术语(如铁素体、渗碳体等),而“铁炭”在古代语境中不涉及合金概念。
白熊保和躃跛闭阁自责厕足其间长便敞朗辰旆宠用楚兰德威雕锻雕薪断河鹗鷇耳诵方贡割符搆兵圭筚龟台恒则和语画派诲谷护筑嘉会浇驳嚼囓饥馑菁翠矶头臼齿就地里枯蓬蓝菜梁鷰隶体梅暑面恳慕德女儿酒囚虏七纵八横颧颊烧痕神武挂冠寿客寿岁水晶毬私戚探借天外通函弯碕五车腹笥吾膝如铁小楼罗新出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