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t the tiger return to the mountains — cause calamity for the future] 比喻放走敌人,自留祸根
倘他逃走了去,岂不是放虎归山?——清· 钱彩《说岳全传》
比喻放走敌人,贻患无穷。语本《三国志·蜀志·刘巴传》“俄而 先主 定 益州 , 巴 辞谢罪负, 先主 不责”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零陵先贤传》:“ 璋 遣 法正 迎 刘备 , 巴 諫曰:‘ 备 ,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 巴 復諫曰:‘若使 备 讨 张鲁 ,是放虎於山林也。’ 璋 不听。”《说岳全传》第三一回:“倘他逃走了去,岂不是放虎归山?”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九:“这叫做放虎归山,给 元茂屯 留下个祸根。”
放虎归山
释义
指放走敌人或潜在威胁,导致其日后卷土重来,酿成后患。比喻因一时心软或失策而留下祸根。
整体:将老虎放回山林,使其重获自由与力量,暗含纵容危害的后果。
源自《三国志·蜀志·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
“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刘备曾寄居刘表麾下,曹操谋士建议若让刘备征讨张鲁,如同放虎归山,必成大患。后成为经典比喻,警示不可纵容敌对势力。
例:轻判罪犯却未矫正其行为,实为放虎归山。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权威出版物;现代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在线版[www.hanyudacidian.cn])
“放虎归山”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最早见于晋代司马彪的《零陵先贤传》。书中记载,刘璋派遣法正迎接刘备,谋士刘巴劝谏:“若使刘备讨伐张鲁,如同将老虎放归山林。”但刘璋未采纳,最终导致刘备反客为主。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该成语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隐患的警惕性,常用于政治、军事或日常决策的警示场景。
黯湛傍绝悲噎标志牌禀墙嘲戏朝夕之策晨鸡传道授业村墅躭心电赴雕文织彩短兵接囮子辅益故地重游衮斧顸实赫歇耳红点子黄花酒化若偃草呼扰监斋绞盘解窜洁己奉公节离解禳寄论进手揪出楷栻考慎口诵心维浪道累洽累屋令人起敬玫瑰露渑池会磨叨黏留剽分收报手毕述祖岁祀叹气陶写唾壶敲缺纨袴膏粱玩神五侯蜡烛嫺适絃诵霄练犀顶龟文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