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箭在弦上的意思、箭在弦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箭在弦上的解释

语出《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 北齐 魏收 《魏书》:“ 陈琳 作檄,草成。呈 太祖 ( 曹操 )。 太祖 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 琳 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 太祖 平 鄴 ,谓 陈琳 曰:‘君昔为 本初 ( 袁绍 )作檄书,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 琳 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太祖 爱其才,不咎。”《三国演义》第三二回作“箭在弦上”。后用来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话不得不说的时刻。 柔石 《二月》二四:“﹝ 陶慕侃 :﹞‘……老兄,求你不要去。’ 萧涧秋 冷冷地说一句:‘箭在弦上。’” ********* 《患难馀生记》第二章:“中央和西南似乎箭在弦上的内战危机得以消除了。国共内战亦得以结束了,全国团结御侮的局面由是建立了起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箭在弦上”是汉语常用成语,指箭已搭在弓弦上,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的紧要关头。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形势所迫

典故源自东汉末年陈琳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据《汉语成语大词典》记载,曹操事后质问陈琳为何辱骂其祖先,陈琳答:“矢在弦上,不可不发”,暗喻当时受命撰写檄文已如拉满的弓,不得不发。此说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引《三国志》注文,后《文选》收录该檄文时强化了这一意象。

二、势在必行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该成语时强调其“事态发展到必须采取行动”的必然性,常用于描述因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中止的行为。例如企业改革遭遇阻力时,可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强调推进的必要性。

该成语在语义演变中逐渐脱离军事语境,成为现代汉语中表达“迫于情势无法回避”的高频表达,其动态意象与《说文解字》中“弦,弓弦也”的本义形成呼应,体现了汉语成语“以具象喻抽象”的典型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箭在弦上”是一个常用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比喻事情已到必须采取行动的紧迫时刻,或因形势所迫不得不为。强调情势危急或准备就绪,无法回避。


二、出处与典故

  1. 最早记载
    出自三国时期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的典故。陈琳曾为袁绍撰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顺曹操时,曹操质问其辱骂自己祖先的行为,陈琳答:“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2. 后续演变
    成语原为“矢在弦上”,后演变为“箭在弦上”,《魏志》《太平御览》等史书均有引用。

三、用法与示例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延伸理解

该成语不仅用于军事或冲突场景,现代也可比喻工作、计划等处于启动临界点的状态,例如:“项目筹备完毕,箭在弦上,下周正式启动。”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魏志》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音琴编排冰碎不谓朝打暮骂澈底澄清触犯春饧存恤大别山戴帽饧地方色彩冬不拉丰膏风浪阜螽更休歌台公厨国谷固有频率古质合杂谎彻梢虚回极江柱架弄铰链佳气掎挈伺诈窠窟餽携溃走阆风巅勒抑敛手足凌迟逻络猫猪杪小明照配头贫家遣词造句泣啼瑞草撒津散木首车顺圣紫琐伏探测器条法同班统一体文武兼备文宗阁武翼相呕相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