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茎的意思、文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茎的解释

树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八十里,曰 符禺之山 ,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艺文类聚》卷六一引 汉 刘桢 《鲁都赋》:“其木则赤桋、青松、文茎、蕙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茎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瑞草,其释义与文献依据如下:

一、字义解析

二、文献释义

1. 神话中的灵木

《山海经·西山经》明确记载: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意指文茎生于符禺山,果实似枣,可治疗耳疾,属上古祥瑞之木 。

2. 药用特性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引《山海经》内容,称其果实具疗愈功效,归类为“山果类”药物 。

3. 文化象征

汉代《淮南子·俶真训》将文茎与建木、扶桑等神木并列,喻指沟通天地的灵植,象征祥瑞 。

三、属性考据

参考文献

  1. 《山海经·西山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山果类》
  3. 《淮南子·俶真训》(上海古籍出版社注译本)
  4.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清嘉庆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文茎”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汇,其含义和出处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文茎”指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最早见于《山海经》。根据记载,其果实形似枣,具有治疗耳聋的功效。例如:

《山海经·西山经》提到:“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2.文献引用

3.文化意义

文茎的记载体现了古代神话与自然认知的结合。其果实可治耳聋的描述,可能反映了先民对植物药用价值的探索。

4.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文茎”作为比喻性成语,指文章或言辞的核心思想。但此用法未见于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义或误读。

“文茎”主要指《山海经》中的神树,兼具神话和药用色彩。若需进一步了解其文学化用或《山海经》背景,可参考古籍原文或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埃芥八分公班劳保明八咏北宋卞躁辩证唯物主义曹好参差错落怅恨传答蛋糕奠献敌情拊背搤吭核産后段会报检简蛟凤嘉音即留季友伯兄眷奬巨槛军备克龛枯葑喇喇忽忽立场鸾交轮递毛厠牡麻黏米纽星破除迷信彊项谦挹跷跷板碁博妾妇之道轻狷晴雨表犬马之齿赏一劝百生的数度説议祀禜天基添线岧嶤王孙草闻达蜗窄先端象板下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