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缓进军。《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缓军”是一个军事策略相关的词语,其核心含义为延缓进军,通常指在战争中通过暂缓行动来调整战术或等待时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缓军”指在军事行动中故意放慢进攻节奏,避免与敌军立即交战。这种策略常用于观察敌情变化、诱敌深入或等待有利条件(如援军、物资补给等)。
出处与示例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荀攸建议曹操放缓进攻,以诱使敌军暴露弱点,若急于进攻反而会促使敌方联合。
战术意义
相关表达
类似概念包括“以逸待劳”“缓兵之计”等,均强调通过时间差或战术拖延获取优势。
总结来看,“缓军”是古代兵法中一种以静制动的策略,强调通过控制节奏掌握战场主动权。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战例或延伸含义,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篇章或军事策略研究。
缓军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军队延缓前进或行动的军事行为。
缓字是由“纟”和“宛”两个部首组成。笔画数为11划。
缓军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兵法《孙子兵法》中。在战争中,指挥官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对军队进行缓慢前进或行动,以便观察敌军动向、调整战术或等待有利时机。
缓字的繁体字为「緩」。
在古代,缓字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说文解字》中将缓字的上半部分写成“纟纳”。
1. 他下令缓军,决定等待更加有利的战机。
2. 在敌军追击下,我军迅速缓军,转入山林进行伏击。
缓军可以与其他汉字组合成各种词语,例如:
1. 缓兵之计:指战争中采取拖延时间、调整战术或等待有利时机的战略策略。
2. 缓行:指车辆、列车等在限制速度或降低速度前进。
缓军的近义词包括:缓进、缓行、缓兵。
缓军的反义词是:急进、疾行、疾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