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次被罢官。《论语·微子》:“ 柳下惠 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2).形容宦途不利。 唐 柳宗元 《祭穆质给事文》:“形躯获宥,三黜无亏。” 宋 张元干 《次江子我迁居韵》:“平生自省宜三黜,老去何心望九迁。”
“三黜”是汉语中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归纳如下:
字面含义
“三”指次数,“黜”意为贬职或罢免,合指“三次被罢官”。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记载柳下惠因坚持正直之道多次被贬,仍不愿离开故国(“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引申含义
后泛指仕途坎坷、屡遭挫折,如唐代柳宗元在《祭穆质给事文》中以“三黜无亏”表达对贬谪经历的感慨。
历史典故引用
常见于描述官员因刚正不阿而屡遭贬谪,如白居易诗句“展禽任三黜,灵均长独醒”,韩愈“三黜竟不去,致官九列齐”等。
成语结构
由数词“三”与动词“黜”组成,强调连续性挫折,多含褒义(如赞颂气节)或中性(客观描述仕途不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论语》原文或唐代诗文作品。
三黜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三个汉字组成。下面来解释其具体含义、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黜意指被剥夺、被革除或被废黜三次。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屡次被排斥、辞退或被废除的情况。
三黜由“三”和“黜”两个部首组成。其中,“三”部表示数量,而“黜”部则表示革除、废黜的意思。总共需要六笔来书写这个词。
三黜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如《史记》、《汉书》等。它来源于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制度,用来指代连续三次的革除或废黜。
三黜的繁体字为「三黜」,也可写作「三摴」。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三黜的写法可能略有变化,但整体结构和含义基本相同。
1. 这位官员因为贪污被三黜,从此在政界无立足之地。
2. 这个组织因为连续三次的管理失误而被三黜。
三权分立、三纲五常、三垒手术、三军演习、三思而行
三逐、三戒、三丧、三替、三黜后忘前
受用、受益、受惠、光荣、待遇
白卷白云篇剥裂辩囿並概不入用不宰茶道乘利席胜尘雾陈吴岱山点首帝坐独独范轨乏资焚冲風檐寸晷膏炬宫櫂航测贿漏壶罍胡适见容井收今月古月炯然据傲剧虏亢旸揆日劳疲列第林蔼忙促蛮书马如龙痲疹靡靡之声女倡齐歌蛩边驱涌人烟阜盛戎捍如臯雉三头六臂色艺双绝山霭跚马省行神态诗頴霜纸厮够私念土枭险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