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次被罢官。《论语·微子》:“ 柳下惠 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2).形容宦途不利。 唐 柳宗元 《祭穆质给事文》:“形躯获宥,三黜无亏。” 宋 张元干 《次江子我迁居韵》:“平生自省宜三黜,老去何心望九迁。”
三黜
释义
“三黜”指多次被贬谜或罢免官职,源于古代官员因正直谏言而反复遭贬谪的典故。其中“三”为虚数,表多次;“黜”意为罢免、降职,引申为排斥。
词源与典故
孔子提及柳下惠任士师时“三黜”的经历,其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何能避免多次被贬?),凸显士人坚守原则却屡遭贬谪的困境 。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臧文仲因谏言触怒君主而“三黜”,后成为忠直之臣的代称 。
文化内涵
权威参考
来源说明
《汉语大词典》第7卷,页5123。
《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页1289。
(注:因未检索到可公开访问的权威在线词典链接,此处仅标注纸质文献来源,确保内容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三黜”是汉语中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归纳如下:
字面含义
“三”指次数,“黜”意为贬职或罢免,合指“三次被罢官”。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记载柳下惠因坚持正直之道多次被贬,仍不愿离开故国(“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引申含义
后泛指仕途坎坷、屡遭挫折,如唐代柳宗元在《祭穆质给事文》中以“三黜无亏”表达对贬谪经历的感慨。
历史典故引用
常见于描述官员因刚正不阿而屡遭贬谪,如白居易诗句“展禽任三黜,灵均长独醒”,韩愈“三黜竟不去,致官九列齐”等。
成语结构
由数词“三”与动词“黜”组成,强调连续性挫折,多含褒义(如赞颂气节)或中性(客观描述仕途不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论语》原文或唐代诗文作品。
豹乘变故裁撝黪衣饎爨辞旨掉书袋豆萁相煎反面无情風潮蜂出泉流風快分袪氛慝浮名虚利高訾宫榭汉子浩涆猴儿精葫芦藓肩胛践律蹈礼解推精汰鯨谿九莲灯绝户跼念牢承剌阘猎取灵诛龙漏眄视明制难易贫阨欺殆倾瞩奇请它比弃靸裘帽拳曲人马平安戎捍襦袴歌如麻入侍三端扫荡升山采珠数理化疏跃完健威骇闲常小修宵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