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淮剧的意思、淮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淮剧的解释

[Huai opera] 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江淮戏”,流行于淮阴、盐城等地

详细解释

也称江淮戏。戏曲剧种。流行于 江苏省 北部、 上海市 以及 安徽省 的部分地区。起源于 淮阴 、 盐城 、 阜宁 一带。由当地民间曲艺“门谈词”和敬神的香火戏相结合,并吸收了徽剧的表演方法和剧目发展而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淮剧是中国江苏省北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盐城、淮安、泰州等江淮方言区,旧称"江淮戏"或"淮海戏"。该剧种形成于清代中叶,是在徽剧与当地民间说唱艺术"门叹词""香火戏"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成。

艺术特征包含三方面核心要素:

  1. 唱腔体系:以"拉调""淮调""自由调"为主体,兼具悲怆苍劲与婉转抒情的声腔特色,尤以"连环句"的叙事性唱法见长。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记载,其音乐体系包含72种传统曲牌。
  2. 伴奏形制:采用"三大件"组合,即板鼓、大锣、铙钹构成武场,二胡、琵琶、竹笛组成文场,特定剧目使用淮胡、淮琵琶等特色乐器。
  3. 行当规制:承袭戏曲"生旦净丑"基本架构,发展出"大二三花脸,老少父母旦"的细分行当体系,表演中尤重水袖功与髯口功的程式化运用。

代表剧目涵盖传统戏与现代戏两大脉络,经典作品包括《赵五娘》《白蛇传》《牙痕记》等骨子老戏,以及《祥林嫂》《太阳花》等新编剧目。江苏省淮剧团近年整理出版的《淮剧传统剧目汇编》收录了187出珍贵剧本。

该剧种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由江苏省戏剧学校设立专门传承班,并通过"淮剧数字博物馆"(江苏省文化厅主管)实施数字化保护工程。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发布的《传统戏剧活力评估报告》,淮剧在长三角地区保持着年均2000场以上的演出频次。

网络扩展解释

淮剧,又称江淮戏、淮戏,是发源于中国江苏省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两百多年历史。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析其内涵:

一、定义与起源

淮剧最初由清代苏北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而来,融合了田歌、香火戏、徽剧等元素。其名称在1950年由艺人马麟童正式确定为“淮剧”,此前曾被称为“江淮戏”“江北小戏”等。发源地集中于盐城、阜宁、建湖等地,以上海为重要发祥地。

二、艺术特征

  1. 唱腔体系
    以三大主调为核心:

    • 淮调:高亢激越,适合叙事
    • 拉调:婉转细腻,多用于抒情
    • 自由调:灵活多变,可塑性极强
      辅以《大悲调》《叶子调》等数十种曲牌,并吸收160多首民间小调。
  2. 表演形式
    遵循戏曲程式化表演,运用水袖、扇子、髯口等道具增强表现力。其虚拟性特点明显,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船。

  3. 语言与韵律
    以建湖方言为基准,形成20个独特韵部,保留明代江淮官话的入声字特点,唱词兼具古韵与通俗性。

三、文化影响与流传

淮剧现主要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部分地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包容性强,行当界限较京剧灵活,演员常跨行当表演。

补充:淮剧被称为“唱不死的剧种”,因其清板唱段能在无伴奏情况下通过节奏和咬字传递强烈情感,代表作如《白蛇传》《赵五娘》等。

别人正在浏览...

慠迈白菟报书别思材头查字法乘风兴浪斥除辞语澹虑大雄佛打牙撂嘴凡此返素烦缨忿怨复辙功率计寡和黑鼠族鸿誓鸿郤陂荒畴江陬击钵觐岁急缮坎德晜孙老父台老子天下第一两侧连响盠顶凌兢溜门子磨榨潜移默转乔装去疾人力赡学绳弹沈緜刷溜双绣四罗痰桶天罗体素同财同定通宿兔头獐脑枉物危倾纹枰文妖下凡相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