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惧声威,感念德惠。语出《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后汉书·应劭传》:“苟欲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新唐书·李大亮传》:“臣以为诸称藩请附者,宜羈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怀德,永为藩臣。”
畏威怀德是由“畏威”与“怀德”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因畏惧权威而服从,因感念恩德而诚服。《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畏惧其威严,怀念其恩德”,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文献。《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吕甥提出“畏威而怀德”的治国策略,主张以刑罚威慑约束行为,以德政仁爱凝聚民心,这一政治智慧后被历代政治家沿用。
从构词法分析,“畏”作惧怕解,“威”指威严震慑;“怀”含感念之意,“德”谓仁德恩泽。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特别指出,此成语通过对立概念并置,形成“威德相济”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恩威并施”的治理逻辑。
现代汉语使用中,该成语常见于政治学、管理学领域。如《辞海》在阐释古代官制时,引用明代张居正改革案例,说明其通过考成法立威、减免赋税施德的双重举措,正是“畏威怀德”理念的实践范例。
“畏威怀德”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既畏惧威严,又感念恩德,常用于描述对权威的敬畏与对德行的感怀并存的心理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含义
延伸理解
该成语多用于政治或管理场景,形容统治者或领导者需兼具“威”与“德”,既要有震慑力,又需施以恩惠,以达到长治久安。
最早出处
源自《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此处强调民众因畏惧权威而服从,因感念恩德而拥护。
历史文献中的引用
语法功能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评价人物或政策(如:“他治军严明,又能体恤士卒,士卒皆畏威怀德。”)。
情感色彩
“畏威怀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柔并济”的治理哲学,既需通过权威维持秩序,又需以德行赢得人心。其应用场景广泛,涵盖政治、管理乃至人际交往。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参考《国语》《三国演义》等文献来源。
白木兵行诡道宸文匙面鱼从祠村佣当轴订考咄嗟立办返迷发书法署芬葩甫竁盖头盖脑高影观傩晦芒将仕郞金莲花炬凯番科薅款矻窥戎懒媠两全其美铃网緑字面朝麪团迷离惝恍秘谋莫逆之交木脚道拿法鸟市泥塘奴家前藻奇俊栖粮清标倾向铨取荣期少歌神乳实边衰迟睡鸭宿责铁蹄味道畏兽为所欲为我人无忧王陷辱先喆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