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辅邑的意思、辅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辅邑的解释

州府所辖的郊县。 明 文徵明 《长洲县重修儒学记》:“维兹 长洲 实 苏 之辅邑,邑有庙学,而制统於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辅邑是古代中国政治地理中的重要概念,特指隶属于都城或重要城邑的附属城镇,主要功能在于军事拱卫、行政辅助及资源供给。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核心释义

  1. 字源构成

    • 辅:取“辅助、护卫”之义,《说文解字》释为“人颊车也”,引申为从旁支撑。
    • 邑:指城邦、封地,《周礼》注“四井为邑”,代指有行政功能的聚落。

      辅邑即“辅佐主城的次级城镇”,强调其从属性与功能性。

  2. 历史语境中的定位

    在周代分封制下,辅邑是诸侯国都的卫星城,如西周王畿周围的“陪都”。汉代以后演变为郡县制中治所城市的附属辖区,承担粮草供应、兵力储备等职责(参考来源: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二、功能与实例

  1. 军事屏障

    如春秋时期郑国的“制邑”(今河南荥阳),因地形险要成为护卫郑国都城新郑的战略要地(《左传·隐公元年》)。

    《读史方舆纪要》载:“辅邑据险,则主邑安。”

  2. 行政协同

    唐代在长安周边设万年、长安二县作为“京畿辅邑”,分管都城民政、赋税(参考来源:杜佑《通典·职官典》)。


三、文献佐证

  1. 古代典籍

    • 《周礼·地官》:“凡邦国都鄙,皆有城邑,大者曰都,小者曰辅。”
    • 《汉书·地理志》:“郡县置辅邑,以佐守令。”
  2. 现代辞书

    《汉语大词典》释为“附属的都邑;陪都”(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9卷,页1265)。


参考来源

  1.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关于周代城邑体系的论述(可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库 检索)。
  2. 《左传·昭公九年》“制邑”记载(参考国学大师网《左传》原文)。
  3. 《汉语大词典》“辅邑”词条(纸质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线检索可参考汉典网)。

网络扩展解释

“辅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行政区划中的特定区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辅邑指州府所辖的郊县,属于州府行政范围内的附属区域。例如明代文徵明在《长洲县重修儒学记》中提到:“维兹长洲实苏之辅邑,邑有庙学,而制统於郡。”,说明长洲县是苏州的辅邑,其教育和行政制度与州府相关联。

结构与读音

文献出处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如明代文人作品中,用以强调州府与郊县的从属关系。例如“长洲实苏之辅邑”一句,直接体现了辅邑作为州府行政延伸的功能。

综合释义

辅邑属于古代地方行政体系的一部分,通常指靠近州府核心区域的郊县,这类区域在政治、经济或文化上与州府联系紧密,但行政级别较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背景或文献案例,可参考《长洲县重修儒学记》等明代地方志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香薄濇霸下边衣陈浮赤帝春生麤饭鹅毛儿妾二维码福过灾生脯糗感畅高衢鼾鼾禾旗回沙挥扬坚明交隐结陈藉讬肌觉鹡鸰原井田近天疾色夸父灵武寠夫磨礲砥砺旁坐欺拒区区小事热带鱼桑田山崩川竭生圹神鱼失席衰枯水祇数往知来四无量心耸翮他大太阴炼形掏摸套印本天阁蹄书同晷柁牙完福违戾文焰雾阁云窗无易香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