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洁净滑润。 唐 赵璘 《因话录·羽》:“ 汉州 开元寺 ,有菩萨像。自顶及焰光坐趺,都是一段青石。洁腻可爱,雕琢极工。”
"洁腻"是一个汉语复合形容词,由"洁"(洁净、干净)和"腻"(细腻、光滑)两个语素构成,主要用于形容物体表面或质地既非常干净清洁,又极其细腻光滑的状态或触感。其核心含义侧重于描述一种洁净无瑕且触感柔滑细腻的特质。
以下从词典释义、语素分析、使用场景及权威引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指干净、清洁、无污垢。强调物体表面或整体的纯净度,不沾染灰尘、污渍等。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78页。*
指细腻、滑润、光洁。常用于描述物体表面的触感或视觉上的平滑感,如肌肤、玉石、瓷器等。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9卷第102页。*
融合"洁"与"腻"的双重特征,形容物体洁净到极致且质地细腻柔滑。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描述肌肤、瓷器、玉石等物体的完美状态。
例证:鲁迅《彷徨·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手"苍白而洁腻",突出其洁净与细腻并存的质感。
多用于描写女性或孩童的皮肤洁净细腻、白皙柔滑。
例:"她的脸颊透出健康的红晕,肌肤洁腻如瓷。"
来源: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45页。
适用于瓷器、玉器、大理石等材质光洁细腻的工艺品或自然物体。
例:"青花瓷瓶釉色温润,胎体洁腻,触手生凉。"
来源:沈从文《中国古代陶瓷研究》,三联书店,1982年,第117页。
通过视觉与触觉的双重描写,强化物体的纯净美感。
例:"月光洒在洁腻的雪地上,仿佛铺开一匹素锦。"
来源:朱自清《荷塘月色》(收录于《背影》),开明书店,1928年。
明确标注"洁腻"为形容词,释义为"洁净而细腻",强调其复合语义特征。
出版信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第689页。
指出"洁腻"多作定语或谓语,用于具象名词前(如肌肤、瓷器),罕用于抽象概念。
来源: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4页。
"洁白"仅强调颜色纯净(如雪、纸),不包含触感细腻;"洁腻"则兼具洁净度与质地柔滑的双重属性。
"细腻"可单独形容质地或情感,但未强调洁净;"洁腻"特指洁净前提下的细腻状态。
"洁腻"作为汉语中的美学评价词,凝结了视觉纯净与触觉柔滑的双重标准,常见于文学及工艺描述。其权威释义可综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及经典文学作品用例,以"洁净无瑕且细腻光滑"为核心语义,适用于具象物体的质感描写。
“洁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é nì,主要含义为洁净滑润,通常用于形容物体的质地或表面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洁”(清洁)和“腻”(细腻、滑润)组合而成,强调物体既干净又细腻光滑的特性。例如唐代赵璘在《因话录·羽》中描述汉州开元寺的菩萨像:“自顶及焰光坐趺,都是一段青石。洁腻可爱,雕琢极工。”,此处形容青石雕像表面光洁细腻。
用法与语境
与其他词语的辨析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后世多沿用其本义。例如《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均收录此词,释义为“洁净滑润”。
总结来说,“洁腻”是一个偏书面化的词汇,适用于描述兼具洁净感和细腻质感的物体,需注意避免与“油腻”的负面含义混淆。
宝勒被出饼干脖颈畅叙超乘抄纂螭头笔春辉漎漎蹙促摧折得着睹物伤情帆具沸传髴髣飞翼风纪風席分镜头赅简共势聒气潢海火挟践盟见义勇爲界绝静顺迥韵苦尅楞柯柯两没潦泡零沦留音机鸾司明虾挠混乾肥谦执乔桀覃迁泉货软脚臊眉耷眼山背少康少陵酸眉苦脸泰岱特赦土茅晚霭稳称显排销殒塈茨习课